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学意义.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学意义

?

?

【摘要】文章通过中西方哲学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反思,提出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警示人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国山水画体现的传统环境理念,到西方大地艺术的观者直接作用于艺术与环境融为一体,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应平等对话。

【关键词】人与自然;中国山水画;大地艺术

J201A1007-4198(2021)14-168-03

【本文著录格式】荣婧文.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学意义[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68-170.

一、人与自然關系的认知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社会的自然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在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一直是艺术家表现画面的出发点之一。处理好人与自然、自然与认识、认识与实践这三种对哲学、艺术都有着重要意义的关系,对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艺术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一)孔子的人与环境理念

我们可以从哲学家那里了解到中西方的人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并且十分深刻。2500年前孔子就对环境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见解。这些见解经过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理论。孔子虽“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但对天地万物却崇敬有加。也许是生产资料匮乏所致,对自然有着极大的敬畏。同时,孔子的“克己”思想其实是另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这里的“克己”经过几千年时间的融合改变已经变得极端,其本意不是消灭作为人的基本欲望,而是克制过剩私欲,能够维持不管是人类个体还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运转即可,以减少带来包括精神意志上的或是社会、自然环境上的负面结果。赞扬“一箪食,一瓢饮”不铺张浪费,不过分捕捞猎杀。如此久远的时间之前孔子就意识到自然万物有其规律,诞生了相对理性客观的观点,放在今日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时常给人震撼之感。

(二)马克思思想的自然认知

马克思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马克思与恩格斯表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无法割裂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类在艺术上等诸多方面都以自然为对象,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但是又不同于其他生物,人具有自主性、主观性,好像为人类所用,对自然界的事物表现出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我”倾向。他的观点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对研究此问题在艺术等领域的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帮助。研究此关系在其他学科的表现势必要充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性的认知。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在生物学来说,人类是一种高级灵长类生物,确实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人类虽然在自然界建立了自己的文明,走上食物链的顶端,拥有了其他生物不具备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等优秀品质,拥有了高级认知,但是即便如此,人类只有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而自然脱离人类却可以继续存在,甚至会比有人类时的状态更加良好,所以人类是归属于自然界的便可以理解了。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也就是人与所生活的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现代人类对自然做出的一切都无法称作真正的改变,是自然包容了人类,看似对自然的改变实则在漫长的发展中,终究会影响到人类自己。所以不要一味的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所谓的胜利,而是抱有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观点来观察自然,与自然相处。

二、人与自然在意识形态中的体现

(一)中国山水画的自然之美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基础准则。它要求人类善待自然界的一切,要对自然之物抱有敬意,要力争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画中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要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开始算起,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开始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出现。

《山水画序》记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可见宗炳十分的喜好游山玩水,对山川湖河心向往之,寄情于景。以澄清虚隐的胸怀观看自然。他提出人在观看自然的时候一定要人与自然相融合,即“应目会心”的观点,领悟自然界之真理,巧妙的反映真山真水,对自然之美,自然之趣有所感应。《山水画序》是中国画历史上第一篇集中探讨山水画创作理论的文章,在我国绘画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多个角度来阐释和探讨山水画的创作心境、艺术表现及审美感,是集大成者。宗炳的著作对中国山水画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积极的观点使人们开始对自然之美的绘画开始了讨论,开始了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绘画的先河。

宗炳认为,绘画山水自然之美,要加强精神的寄托,画家在绘制山水画时不能一昧的追求良好的视觉效果,这样只能做到“应目”,想要追求“会心”就

文档评论(0)

134****8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