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视角下高职校网络舆情对策研究.docx

媒介素养视角下高职校网络舆情对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媒介素养视角下高职校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

?

吴昊

摘要:高职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事件为源头、社交媒体为渠道、多级双向为特征的传播规律。相应地,在学校舆情应对中还存在预防不足、应对被动、角色缺位等问题。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生媒介意义认知能力、信息评估分析及加工生产意识提升上的功能,可针对存在问题,加强核心群体意见表达的引导、持续做好各阶段舆论管控,并构建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校;网络舆情;媒介素养

:G206

:A

:1672-8122(2020)05-0054-03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环境的深度耦合,“人人为媒介”的传播生态基本形成,成为当前网络舆情多发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群体“主体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1],进一步加剧了爆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可能性。本文探索高职院校舆情现状,并尝试从媒介素养角度切入,提出优化舆论管控的建议。

一、高职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运用拉斯韦尔经典传播理论,对高职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内涵进行分析,其传播的主客体均是大学师生群体,传播的内容以校园场域中发生的事件为主,传播发生和流动的载体是网络媒体。根据其内涵特质,结合高职校师生的社群属性,基本规律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源头:突发事件。纵观2018年以来在高职校爆发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主要导火索。无论是江苏某职业院校被指“强迫学生腾好宿舍给留学生”,山东某大学的留学生“学伴”事件,还是2019年年初由微博端发酵,最终扩散为公共事件的某明星学术论文抄袭事件,其共同特征是新发生的事件类新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是学校新出台的制度引起的负面反映,有的是易引起师生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还有的是涉及师生利益的典型问题的爆发式冲突,尽管其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中的占比排序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但“突发事件”和经由突发事件引燃的意见情绪是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主要源头。

2.传播渠道:社交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由社交媒体而兴起、传播和引导。其通常以微信、QQ、短视频、BBS讨论区等强社交属性媒介为舆情产生的前期渠道,而后以微博客户端、百度校园吧等弱社交属性、强传播属性的媒介作为舆论扩散的中间载体,当学校官方媒体介入后,舆论的引导期则体现为官方舆论场通过“两微一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校园贴吧管理端)与个人微信、微博、贴吧参与者等民间舆论场的互动,由于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扩散到了公众舆论圈,官方舆论场还需与社会舆论场进行互动。直到网络舆情逐渐消散,这期间校园官方、师生群体、社会角色相互角力,体现出较为复杂的社交媒介接触、传播关系。

3.扩散方式:多级双向。相较于传统舆论中的传播者——意见领袖——受传者的两级传播,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扩散和消散,有着较为明显的多级传播属性。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或亲历者往往是舆情产生的第一级传播者,部分“意见领袖”作为舆论的导流,成为推动舆情扩散的第二级传播者,随着参与者的增多,议题本义发生流变,第三级乃至更多级的传播者产生,逐渐形成包裹了多种情绪的意见气候。且由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属性,不仅第一级到第N级的传播呈现频繁的双向互动,官方、师生、社会所代表的不同舆论场也呈现高度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二、高职校网络舆情应对问题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所体现的“突发性、易传播、复杂性”,加之高职院校自身在舆情管控、引导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舆情发生的预防不足。高职院校对舆情爆发及其产生次生危害的意識不够,相应的舆情响应机制和舆情管控队伍建设都弱于普通高校。以江苏某职业院校为例,该校构建了意识形态管控体系,但作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舆情响应专兼职队伍却未建立,无法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多级扩散进行预警和响应。

2.舆情控制的被动应对。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构建了兼职的舆情响应队伍,但相应的舆情预警管控机制及新闻发言人制度尚不健全,对于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分别进行何种级别的响应,采取何种方式介入,发言人采取什么态度和技巧发布信息,还不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回应。

3.舆论场互动的角色缺位。由于舆情应对专业素养的队伍缺乏,在校园官方、师生群体、社会角色等舆论场的相互角力过程中,校园官方舆论场所代表的意见往往被弱化,与预期传播效果差距明显,甚至引起进一步的反面解读,造成反向认同,使意见气候向民间和社会场域偏移。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舆论引导价值

媒介素养教育是对公民进行“对媒体角色、功能的认知和应对媒体能力”[2]的教育。在“人人为媒介”的自媒体时代,对社会化媒体的正确认知及合理使用是其重点,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大任务。

1.媒介意义认知。主要是媒介认知使用的素养。即在认知上,不仅对包括“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和抖音、

文档评论(0)

134****95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