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分层作业)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分层作业)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陈涉世家》分层作业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阳夏(xià)適戍(zhé)鸿鹄之志(hú)

B.辍耕(chuò)闾左(lǘ)度已失期(duó)

C.篝火(gōu)社稷(jì)六七百乘(shèng)

D.嗟乎(jiē)间令(jiàn)以数谏故(shuò)

【答案】A

【解析】

A项,阳夏(xià)——阳夏(Jiǎ)。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四十七岁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这一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中途遇上了敌人的大部队,虽经浴血奋战,但终因????而兵败。李陵也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入汉廷,武帝大为恼怒。当他呼问司马迁对此事有何看法时,司马迁一方面为了安慰汉武帝,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的小人,便说李陵的投降也许是?????,“李陵虽然失败被俘,看他的心意,是想相机报效汉朝”,(????),不应该再过多地责怪他。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死刑,后经司马迁自己申请改为宫刑。这件事不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对司马迁的惨重打击,只是因为《史记》还没有写成,出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才忍辱负重地坚持着活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寡不敌众??看风使舵???落井下石??权宜之计

B.?众寡悬殊??顺水推舟???趁火打劫??缓兵之计

C.?众寡悬殊??看风使舵???趁火打劫??权宜之计

D.?寡不敌众??顺水推舟???落井下石??缓兵之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他真的投降了敌人,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B.?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足以为国扬名了,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敌人。

C.?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敌人,那么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D.?虽然他真的投降了敌人,但是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他周围的一群宠幸和晚年多疑的汉武帝,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B.?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C.?结果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不料想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D.?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答案】

(1)A(2)A(3)D

【解析】

(1)寡不敌众: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众寡悬殊:指双方力量相差很大。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寡不敌众”。看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看风使舵”。落井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落井下石”。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方法。缓兵之计: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权宜之计”。

(2)根据语境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是司马迁谈对李陵投降一事的部分看法。B选项的表述突出了李陵的战绩,弱化了李陵投降之事,对汉武帝的呼问针对性不强。C“如果……那么”表假设关系,“那么”后面的内容应建立在“如果”句的基础之上,这不合实情。D“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虽然”句认可李陵已投降,这不合实情。

(3)A语序不当。“他”指汉武帝还是李陵,表意不明;重点不突出,“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应与“他周围的一群宠幸”对调位置。B语序不当。介词“被”应放在“司马迁”之后。C不合逻辑。根据逻辑可知,“不料想”应发生在前,“结果”应发生在后。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为佣耕/非若是也??B.?将军身被坚执锐/同舍生皆被绮绣

C.?吴广素爱人/天下缟素?????????D.?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答案】B

【解析】

A项,“若”的意思是“你”/“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学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8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爱好写作,可提供中小学生阅读、写作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料心得,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