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docx

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

?

周飞伶

【摘要】在传受同一的网络传播空间,网络壮文写作让壮语文化携带其原生性实现重构与传播。这是基于新创制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可能。在传播与接受合体、脱域与嵌入同一的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脱域→←嵌入”的现代传播模式,践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克服其语言文字的地域性局限,通过网络空间再造境,呈现其语言文化特性。

【Key】脱域与嵌入;新创制文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网络壮文写作

G122?【文献识别码】A?1004-454X(2019)01-0164-006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百花齐放”“开放包容”“共享共赢”,从文化层面来看应是建构一种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郝时远先生曾说:“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化多样性”[1]。而保护文化多样性首先体现在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具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正因此,基于民族语言文字传播民族文化才最大限度地做到文化的多样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曾帮助没有文字或缺乏统一文字的12个民族创制了10多种拼音文字,这正是基于以少数民族文字传播本民族文化从而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然而这些新创文字的现代生存一直以来却是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新创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处于一种自闭与萎缩的状态。如果我们不关注并试图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所说的“保护文化多样性”将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本文将以网络壮文写作对壮语文化的传播为例,探索互联网时代基于新创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壮文是壮族统一的合法民族文字,是中央政府帮助12个民族所创制的10多种拼音文字中唯一经国务院批准仍在推行的新创文字。壮文写作以1957年7月《壮文报》(今《广西民族报》前身)的创办为开端,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史,而这个发展史无疑也是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史,或者说是以拼音壮文为载体的壮族文化传播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后,壮文写作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一方面是文化一体化压力下本土文化传播的萎缩,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壮文写作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可能性。这里所探讨的便是互联网时代的这种文化传播“可能性”。

一、网络壮文写作对壮语文化的传播

“网络壮文写作”主要出现于網络壮语文音乐、网络壮语文广播和壮语文微信公众号。

最初的网络壮语音乐是对汉语经典音乐的翻唱。2004年9月壮族在线、靖西在线等网站开始出现《暗香》《十年》《命中注定》《橄榄树》等汉语经典歌曲的壮语翻唱。真正具有“壮文写作”意义的壮语新音乐是一批懂得壮文的文化人的加入。2005年1月首支原创壮语音乐《壮家娃》产生,演唱者、词曲人都是壮乡游子,他们用壮语与壮文呈现“铜鼓”“壮锦”等壮族文化元素,传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对壮民族的钟爱与依恋。2005年底“壮族在线”推出“首张以壮语音乐为主的专辑”“首张壮族时尚音乐专辑”“首张壮语音乐个人专辑”和“首张以壮文创作歌词的音乐专辑”《黎巍—音陀螺》,专辑虽没有正式发行,但通过网络却推动了壮语音乐的发展与传播。此后,网络上陆续出现一些经典原创壮语新音乐,如《感恩布洛陀》(《KyombaisBous-Laoxdauz》)、《梦火塘》(《PoenyuenzBinghfayz》)、《红枫之约》(《MiohroyzZaijYabDoyjMayxkyau》)、《百粤古道》(《LohgesGeus-Ojmis》)、《念鹅泉》(《NdipMboshans》)、《忆昆真》(《NinGoenzzaen》)、《山情水意流连客》(《NaemxskyPyakiuKekMayzgay》)等。这些歌曲于2008年,即正值北京奥运年、世界母语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合辑为《贝侬》(汉译为“兄弟姐妹”)向全球出版发行。歌曲全部用壮语方言德靖土语来演唱,歌词是壮文、汉文、英文和泰文四种文字对照书写,并打着“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标识。合辑除CD版外,还在“壮族在线”上发行网络版,从而引发了一股不小的壮语新音乐潮,形成了相当强的壮语文化传播力。

壮族地域文化元素诸如壮锦、铜鼓、绣球、侬智高、木棉树、酒、古道、映山红、鹅泉、红枫、火塘等,因为有壮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介质而得到较为原生态的呈现,并通过与时尚元素的结合而具有了超越于其壮族区域原生地的现代文化形象,从而具有了流行性,也即具有了现代意味的脱域与嵌入(传播)。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让散落在各城市的壮乡人听了这音乐重拾起渐行渐远的乡音(壮语),有些人因此而自学起壮文,有了传承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自觉;二是让世界各地的非壮乡人听了这些音乐而获取了较为明晰的壮乡概念与壮乡现代形象;三

文档评论(0)

152****75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