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典型选择题分析及教学对策.docx

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典型选择题分析及教学对策.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典型选择题分析及教学对策

?

?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历史,典型选择题分析,教学对策

G63B?演0457-6241(2014)23-0051-05

湖南省自2010年实行新课标高考以来,历史选择题的得分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2014年选择题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6.07、22.57、22.09、20.69、20.48。课题组依据能力考核目标,选取第27题、第26题、第30题(均出自新课标Ⅰ卷)等三道选择题,作典型例题分析。

例1: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第27题主要是检测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表1提供的数据可知,湖南考生在该题平均得分为0.70分;得分率仅为17.62%,是2014年湖南省考生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选择题;鉴别指数为0.17,也说明该道选择题难度大,考生难以得分。这道题得分率如此低,它的考试信度到底如何呢?笔者根据历史学科总分的由低到高的顺序,把考生分为人数相等的组别,用G1-G7分别代表7个组,将第27题得分情况分组进行统计。依据由表1提供的统计数据可知,27题在G7目标群体通过率为32.36%,说明该题能拉开极为优秀考生与较好考生的水平差距,G7为水平适应群体,有利于选拔极为优秀的考生。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要盲目跟风当“愤青”,不要在讨论试卷难度时随波逐流,总认为高考试题不利于教师教、学生学。如果该题容易,有其合理性;该题很难,也有难的理由,因为高考是选拔考试,其命题设计必须要有利于多个目标群体的人才选拔。

得分最低的原因何在,课题组对27题进行了选项诱答力分析。由表2提供的数据可知,选错误答案C选项的考生人数最多,比率高达33.54%,它说明考生对“清初实施海禁前”的国内外贸易缺乏深刻理解。只有在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进行商品输出,中国商品才真正“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选错误答案B选项和D选项的考生也为数不少,尽管该题题干提到了外来货币,但没有体现其“干扰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尽管题干材料体现了“民间贸易发展”,但没有蕴含“冲击清廷统治”的意思,这两个答案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吻合,高水平的考生完全可以排除错误选项。但近一半的考生选择这些答案,主要是考生在选择不决之时,“资本市场”“冲击清廷”等熟悉的词组对考生产生一定的诱导力。第27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它隐含了“清初实施海禁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或顺差)地位,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内”之意。假如把选项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改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或顺差)地位”,这道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我们不禁要问,教师对“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国际背景”这个知识点都会重点诠释,为什么只有不到两成的考生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课题组认为该题得分低的责任主要是教师,他们在解读这个知识点时,基本还是传统的思路,如表3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中国与英国进行泛泛的对比,得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而英国是“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结论;还有些颇有想法的老师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军舰(如图1)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战舰(如图2)进行比较,这更加强化了当时中国落后的结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一般处于两种水平,即“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因此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心理和认知机能,而在于激发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就本题而言,学生对“清朝落后”的结论已经完全形成,但对鸦片战争前中国贸易状况的认知还停留在“最近发展水平”阶段,教师要做的不应总是反复强化业已成熟的认知,而是要补充典型史料,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清初实施海禁前国内外贸易的基本情况,促使学生从“烂熟”的知识中获得思考。如可以阅读下面一则史料:

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家里,英国居首位。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等,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从1781年到1790年,中国卖给英国茶叶的总值为九千六百多万银元;而1781年到1793年,英国卖给中国货物的总值仅为一千六百多万银元,只及茶价的1/6,每年有几百万银元从英国流入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2006年版

从上面这则史料,学生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是:在18世纪中期到末期,中国对外贸易中,英国居首位;中英贸易中中国明显处于出超地位,“在18世纪末每年有每年有几百万银元

文档评论(0)

186****98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