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换二维码犯罪定性问题的研究.docx

偷换二维码犯罪定性问题的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偷换二维码犯罪定性问题的研究

?

?

任露雨

【摘要】如今扫码付款盛行,不仅极大便利了人民的生活,而且减少了人们带现金出行被盗的风险。但是不法分子作案手段也在升级,他们把商家的二维码更换为自己的,这样在顾客扫码付款后,价款便可以直接归入到自己账户中。就是这样简单的掉包案件却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了法律人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盗窃罪,有人支持诈骗罪。本文为了准确阐明这两者的区别,对该案正确的的定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明确本案的争议焦点。二、明确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区别。三、对诈骗罪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四、通过对案件的分析、评价,最终认为应对行为人定盗窃罪。

【关键词】盗窃行为;欺骗行为;处分行为;处分意识

一、从二维码案引发的讨论

(一)案情简介

2017年2月到3月间家住吉安市峡江县的邹晓敏将石狮市多家商铺的收款二维码调换成自己的,使得本应进入商家账户的消费金额转入自己的账户。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石狮市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以诈骗罪提起公诉,而石狮市人民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审理后,对其作出的判决书中认为其触犯盗窃罪。对此,大家不禁产生了疑问,行为人的这一违法行为究竟该当何罪?虽然法院的判决书让此案有了定论,但对于该行为的定性,法学界仍有较大争议。一些人支持欺诈犯罪,其他人支持盗窃罪。

(二)分歧意见

1.诈骗说:以江西理工大学冯江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法律人主张定诈骗罪,主要理由如下:首先,本案的受害人应为顾客,在与店主订立的买卖合同中,顾客有及时、足额向店家支付价款的义务。但是,由于行为人偷换二维码的行为导致顾客无法向店家履行合同义务,所以本案中的受害人应是顾客。再者,通过分析诈骗罪的行为特征可以发现,行为人的调包行为与其相符。在本案中,行为人通过调换商家的二维码使顾客产生错误的认识而向其支付价款,顾客损失了财产,行为人因而取得了该价款,这一系列行为符合诈骗罪的犯罪特征。

2.盗窃说:以浙江工业大学李永红教授为代表的一些人则拥护盗窃说,他们认为:顾客来到店铺消费,与店家形成买卖合同关系,顾客通过店家的指示扫描二维码足额向店家支付了价款,符合日常交易习惯,可视为已经对店家履行了义务。而对于二维码被调换一事,顾客不应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店铺处于商家实际控制之下,顾客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确定其真伪。所以,在顾客完成支付价款时双方之间权利义务结清,之后价款的去向与顾客无关,价款的损失应当由店家承担,因此店主为此案真正的被害人。接著,他们认为行为人调换二维码真正的受害人是店家,侵害了店家对该价款的请求权的占有,符合诈骗罪的要件。[1]

二、争议焦点

1.本案的受害人是谁。

持盗窃罪一方认为,顾客按照店家指示扫码完成付款后即完成了支付价款的义务也获得了取得商品的权利,价款转移为店家占有,此后行为人偷换二维码转移价款的行为构成对店主价款占有权的侵害,顾客没有真正的损失,因此受害人为店家。认定诈骗罪一方则认为店家自始都未取得对价款的实际占有,价款从顾客的账户直接转移到行为人的账户,在此过程不存在店主占有价款的可能,所以本案的受害人为顾客。

2.顾客扫描错误的二维码支付给行为人的价款应当属于谁占有。

当我们判断谁占有某一物时,应该结合一般的社会观念认定何人对物具有事实上的控制力。[2]在本案中,通过对占有的事实认定和规范认定,结合合同法的一般规定以及商业交易惯例和一般社会道德观念来说,顾客到商店购物,店主有确保支付环境安全的义务,买家有如实支付价款的义务,顾客按照店家的指示完成扫描二维码支付价款后即视为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取得了对商品的所有权,店主也取得了对价款的占有。

3.本案中顾客或者店家是否存在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

持盗窃说观点的阵营认为店主指示顾客扫描二维码付款的行为不是诈骗罪意义上的处分行为,即本案不存在店主的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持诈骗说观点的一方认为顾客对被偷换的二维码进行的付款是基于错误认识支配下的处分行为。所以,能否准确地认定该案件是否存在以及由谁具有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是对案件正确定罪量刑的关键。

三、盗窃罪、诈骗罪区分的核心——处分

(一)处分行为是否存在

处分行为是指受骗人基于认识错误而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人占有。[3]受骗人是否应当具有处分行为虽然没有在诈骗罪的法条中直接体现出来,但其早已被视为诈骗罪不成文的构成要件,原因在于这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行为人实施的欺骗行为、对方的误解、财产的损失以及犯罪人非法获取财产,如若缺少处分行为这一构成要件,即使符合其他的构成要件也不宜认定为诈骗罪。在提及处分行为时我们不能忽略实施处分行为的受骗人还应当具有相应的处分权限和地位,否则便不能成立诈骗罪。诈骗罪中当受骗人与受害人是一个人时,确定受骗人肯定具有处分权限是无疑的,但在三角诈骗中,受骗人和受害人并非是同一人,此时受骗人是否

文档评论(0)

188****0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