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docx

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

?

?

骆增翼

摘?要:落实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流程与方法来支撑与保障,其中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保障学科素养落地生根的前提。要想设计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我们必须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精准解读课标、深刻分析教材、全面分析学情、准确制定目标、精心安排流程,从而确保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03-2

历史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总任务,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和载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内涵的理解与转化能力,而这种理解与能力最直接就是体现在教学实施前的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说,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设计的理念

历史教学要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设计藩篱,必须树立和强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我们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内容[1](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指向,引领学生进行知识自主建构,要落实这一理念,在技术层面至少要关注三个向度:“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课程内容标准与学习目标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内容的深度统整:书本知识与学生起点相链接的结构化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创生:探究问题取向与形成性评价的兼容”[2]。此外,还需考虑学段之间的区别,这一点是由历史学科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相同的历史事件初高中都有,只不过考察的难度有别。不考虑这一点在设计时容易出现难度失真,要么偏难,要么偏易。

可以看出,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在理念上必须发生转变:必须要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课程”为中心;必须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必须要从以“知识记忆”为中心转向“记忆、能力、思维”并重;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化等。尤其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达,因为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3]。既不是对以往“双基”、“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对其统整、融合和提升;也不能将教学目标与五大核心素养机械的一一对应,更不能采取割裂式的表述。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现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透视、目标确立、流程设计、效果反馈等几个环节来设计《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

二、课标解读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与本课相关的课程内容为:“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课标内容既规定了学习的内容与范围,又规定了对能力的考察层级与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知识与能力划分为三个主要层级:识记(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理解(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运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5]。依据三个层级的划分,我们可以明确“了解”、“知道”属于识记层级的要求,识记层级“又可以分为三个子层级:陈述、辨别和再现”[6]。具体到本课,即学生通过对学习能够陈述半波人、河姆渡人生活、生产情况和原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能够辨别半波人与河姆渡人生活生产情况的异同,能够通过考古发掘的遗迹以及基于考古成果的复原模型等再现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南北的差异,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具体历史资料的解读、归纳、概括、分析和比较并由此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与方法,初步认识到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两种不同的农耕文化,体会我们先民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创造智慧,进而对我国悠久历史产生自豪和认同。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是在第1课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讲述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认识原始农耕生活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要理解本课教材内容逻辑,需要借助史学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约在公元前6000多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7]。新石器时代的“基本标志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技术的出现,人类由完全依赖自然赐予的采集经济过渡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发现新石器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7000余处,各遗址之间的面貌特征与关系可以归纳为既是多元区域发展,又具有內在联系与

文档评论(0)

134****95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