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比兴》篇或比兴观研究述论.docx

刘勰《比兴》篇或比兴观研究述论.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刘勰《比兴》篇或比兴观研究述论

?

?

谢德胜

【摘要】历来关于《文心雕龙·比兴》篇的研究大致有四个方面:关于刘勰《比兴》篇美学思想的挖掘;梳理刘勰前后不同时代“比兴”范畴意义的转化;刘勰的“比兴”观比较研究;关于《比兴》篇中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对刘勰的比兴观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研究述论

素有“龙学”之称的《文心雕龙》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诸学者以前较多地关注对整部著作的整体观照,而今愈来愈多的人重视对《文心雕龙》中各篇章的研究。而比、兴是我国诗学的重要传统,《文心雕龙》专辟一章研究比、兴,上溯秦汉,可谓空前;下视其后,也不为常见。因此《比兴》篇历来被人重视,相关的文章自是不少。根据对刘勰《比兴》篇的研究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关于刘勰《比兴》篇美学思想的挖掘

从两汉的“六义”、“六诗”开始,比兴始终成为不同时代学者进行诗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对象。除了传统的注疏之外,有不少学者就《比兴》篇本身的内容,对刘勰在篇中所反映的比兴观进行探讨。认为刘勰的比兴观主要有三:政治解说、语言解说和文学解说。

政治解说的观点因在《比兴》篇中即有明言,并且亦是中国比兴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历来学者谈到刘勰的比兴观时均有涉及;语言解说,如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即认为“《比兴》讲比喻和起兴这两种修辞手法。”区文强《刘勰“比兴”说》一文亦将比兴概括为比喻和联想在创作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触及到文学解说的层面,以此来探讨刘勰《比兴》篇中所反映的美学思想。但区文所谈到“感情”、“形象思维”仍稍显笼统。而王元化在《文心雕龙讲疏》认为刘勰“比兴”论含有两方面的意思,除了“比”为附理,“兴”为起情之外,还可以把比兴看作一个整体概念,解释为“一种艺术性的特征,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一语”。童庆炳先生在《文心雕龙‘比显兴隐说》一文则认为刘勰的“比显兴隐”之说,区别了比与兴的审美功能的不同,比和兴都表现情感,但方式有别,这主要源于文学抒发的情感类型不同,对于比较清晰的确定的情感表达宜用“比”,这种情感鲜明强烈,是经过理性的沉淀的,是在情感中附了“理”后才诉诸文字的;而另一种感情是朦胧的、幽微的、不可琢磨的,不能明确的用比喻表达出来,萦绕于心,当他偶然触景,便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互相触发,使原来朦胧未定的情感具体化为一种想象,这就是兴。并且进一步推演,从哲学层面认为比接近认识论,兴接近存在论。而仇世友《再释刘勰论比兴》亦认为比是从认识去把握,兴则是从感悟去把握。同时对二者的不同作了更加细腻的分析:一是兴隐而比显;二是兴婉而比直;三是兴广而比狭。并且认为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赋比兴往往同时并用,兴是基础,赋是展开具体形象的铺陈、钩勒,比是运用譬喻进行切意和切象的描写。兴凭藉赋比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趣无穷。类似的文章还有段学俭《〈文心雕龙〉“比兴”篇与该书的比兴观》、郭宝亮《生命体验与比兴——刘勰“比兴”观新探》、杨金花,韩田鹿的《论刘勰的比兴观》等等。

谨案:应该说,刘勰的《比兴》篇不管是开头所言的“《诗》文弘奥,包韫六义”,还是在阐释比兴所举的《诗经》的诸多例子中,或是对炎汉以后的“兴义销亡”的探析,都深刻地反映了刘勰对先秦以迄汉代以来比兴观念中寄托讽刺的继承;同时他将比兴是与章句、对偶、夸饰、用事等文章技巧并列,且“比”作了“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的分类,明显是语言学修辞观念所起的作用;当然,刘勰最突出的贡献确实还是在于如前文所举的诸多学者所论述的那样,能够从作家自身创作的角度出发,把握到艺术创造中的形象思维、或者说思维的形象。如《物色》篇中的“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神思》篇中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这里,思想、情感、形象三者是水乳交融、圆融无迹的。而这一极具审美意识的解说,对于后来钟嵘“文已尽意有余”宋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以及后来的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梳理刘勰前后不同时代“比兴”范畴意义的转化

比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美学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比兴的内涵和外延亦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有的学者从史的角度对“比兴”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六朝前“比兴”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后来的转变,这对于我们掌握刘勰的“比兴”观有一定的作用。清晰地梳理了刘勰之前的“比兴”概念,使读者了解刘勰“比兴”观有一条纵向线索,具有史的作用。

郭外岑《比兴概念的形成和刘勰的“比兴”论——兼评王元化同志的“拟容取心”说》,通过对先秦古籍进行爬梳,认为比这一概念早在先秦已被广泛使用,所不同的是汉儒所言的“兴”在先秦并未存在,乃汉儒迎合“诗教”而臆造出来的。而刘勰所言的“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对

文档评论(0)

177****57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