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docxVIP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进一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分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深厚。紧扣“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陆游,你了解多少?如果让你用“一个()的陆游”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3.写作背景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金人占领,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敌人称臣进贡外,什么作为都没有。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诗意。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4.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来。

5.听一听朗诵,体会这种感情。

6.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同时,要读出悲愤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题目是“书愤”,是什么意思?

明确:“书愤”——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

2.有人说:全诗无一“愤”字,却处处有“愤”。你们认可吗?

(一)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具体指什么?

明确: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2.补充: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有感》)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陆游《书愤》)

3.慨叹追思当年立志恢复中原的曲折艰难,激愤地指斥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恢复的软弱。“那知”一词,深沉真切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感和忧愤创痛感。其悲其恨,其愤其忧都是本出于“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坚定信守,都是本出于“扫胡尘”、“靖国难”以“见九州同”的忠心赤胆。追怀往事,叹惋当年,浓重深永地在志不获展、才不见用的悲愤之情上刻下了一个大写的“义”字。

(二)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诗人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纯意象的组合,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形象地描绘除了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画面开阔、壮观。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早年“气如山”的豪情壮志。

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3.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形成对比,对比之中可见诗人之悲愤——大业难成、壮志未酬。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2.一个“空”字,抒发了诗人慨然长叹的的失望之情。诗人以“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这种“顾影自怜”的举止思绪,完成了“愤”而“忧”之的情志辐射。

(四)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壮举,表明自己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对比。

2.不仅是在呼唤盼望如诸葛亮般的旷世英才挺身而出,挽狂澜于即倒,而且是追慕效法诸葛亮来自励心志自明信念,深沉而又强烈地抒发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迷糊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提供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试以及各年级相关的教学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等专业资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