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张荣大谈柴达木往事.pdf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华社记者张荣大谈柴达木往事

作者:***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21年第02期

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张荣大先生,是从柴达木走出去的知名记者。荣大先生青年时投笔

从戎,参加青海农建第十二师,后凭过硬的笔杆子调到新华社青海分社,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在青海分社的12年间,他把柴达木当作采访根据地,先后16次到海西州采访,《火车开进柴

达木》是他向国内外报道的作品之一。他调到故乡山东已有30年了,3年前我为编纂“柴达木

文史丛书”向他约稿,由此“激活”了他对柴达木的记忆,使他在很短时间里陆续编写出与柴达

木有关的三部书稿。我有过短暂的记者经历,对荣大先生的人生历练颇感兴趣,故学他做了一

回采访,了解他当年在柴达木采写新闻的事。

盆地圆梦

张珍连:张老师,新华社记者大多是写作高手,您出手很快,我佩服。您的功力是怎么练

成的?

张荣大:我不是出手很快,我是喜欢写作这门活。我出生在大文豪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淄

博,是听着传说故事长大的。从小酷爱文学与写作,立志要当记者与作家,这成为我人生的一

大梦想。

尽管当年肩章上连“一道杠”都没有混上的我,斗胆加执着,从写好作文学起,向媒体多投

稿问路。高中语文老师刘学敏曾选择我的《博山公园游记》等作文,在课堂上作为范文解读,

这对一个正在朝着理想迈进的学生来说何其重要。处女作《从弟弟的课文中想到的》是我上高

二时发表在《淄博日报》,曾在学校引起了不小反响,从此我在写作道路上一直笔耕不辍。前

些年被母校首批授予“功勋校友”,我曾回访母校,应邀给学生做报告,同学们说受益匪浅。

当年,虽然我没有考上大学,但心中的梦想和追求却没有半途而废,1964年9月到1965

年9月上旬,我在老家博山区城东村居委会和博城公社(当时为全国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实

际上是博城街道办事处)工作的一年中,我为博山广播站撰写了大量稿件,有的作品发表在

《淄博日报》上,在博山这座山城也算崭露头角。

张珍连:大文豪故乡的人啊!原来您在来青海之前就已经学会了采访报道,并有了不俗的

表现。

张荣大:应该说是深深爱上了这一行,并小有成果,因而信心就更足了,立志要沿着这条

路走下去,不成功不罢休。人生光有理想不行,贵在坚持,这是成功的原动力。1965年9

月,我参加青海军垦后,更加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我用写作追逐梦想,展示前景,很快我被

调到团部宣传处当了新闻干事,并被选派到青海日报社学习了半年,不久又调到师部宣传科当

了新闻干事,28岁时被提拔为副团职宣传科科长。其间,我到新华社青海分社学习数月。在

新华社和青海日报社期间都发表了一些文章和稿件。

常言说,机遇的大门永远向着有准备并努力着的人敞开。也许应了这句话吧,最终我一跃

“龙门”,调入新华社青海分社,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

张珍连:新华社是个写作高手云集的地方,就是青海分社,当年也是记者众多的新闻单

位。您是如何在这里卓越成长的?

张荣大:在新华社青海分社当记者的岁月里,我以吃苦耐劳和在重大工程以及柴达木开发

建设新闻报道中善于独立作战而见长。我每年深入边远地区采访长达七八个月,四进西藏,五

上唐古拉,十六次到柴达木,常年活跃在青藏公路、格拉油路、青藏铁路和盐湖、油田等最艰

苦的采访第一线,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采访的足迹。那些用满腔热情写出的颂扬高原建设和高

原人的新闻作品,至今仍回荡在我的心中,常常被人提起,这是我留给青藏高原和柴达木赞美

的歌。

张珍连:您是从柴达木走出去的新闻记者,对“第二故乡”投以了怎样的关注?

张荣大:柴达木是祖国的聚宝盆,这里也是新闻采访的富矿。

我在柴达木时,相当多的精力投入了三条“天路”——青藏公路、格拉油路、青藏铁路的采

访,与人合写的长篇通讯《征服“世界屋脊”的又一曲壯丽凯歌——记纵贯青藏高原的格拉输油

管线建设》,深受好评。《青藏铁路铺轨到格尔木》《荒野中的新城格尔木》被称为红花配绿

叶的报道,被评为1979年新华社对外报道十大好新闻之一。记述铁道兵英雄事迹的《把铁路

修到“世界屋脊”——记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察尔汗盐湖架彩虹》等,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

响。长达3万多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之路》和1万多字的《将军与孤儿》,讴歌的是当年

带领大家修建青藏公路的慕生忠将军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读来仍有一种震撼力。

张珍连:作为柴达木人,我对您的新闻贡献表示钦佩!您赠送我的那套九卷本《我与新闻

三十年》中的第一卷《高原手记》里,收集的都是您当年在青海采写的新闻

文档评论(0)

198****69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