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docxVIP

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

?

?

张慧慧贾海发李成英刘成奎

摘要:为定量测度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揭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从居住条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5个方面,构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区)为评价单元,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对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在西宁、海东2个行政区内均呈现出东南高周边低的空间格局,且大多处在较低水平。从各子系统来看,西宁、海东行政区内的居住条件均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均呈现出中部地区高于周边地区的空间格局;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海东行政区内由北向南呈下降趋势,西宁行政区内则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基于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方法具有典型、可定量的特点,可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与评价;空间差异;青海省东部地区

:TU984文献标志码:A

:1002-1302(2021)05-0006-07

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自2005年中共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关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在省域层面,孙慧波等从农村的环境-住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经济5个方面出发,采用基于熵值法改进的TOPSIS法,探討2010—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空间差异特征[1];李伯华等构建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乡村发展和公共服务组成的评价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动态评估湖南省1991—2007年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2]。在县域层面,唐宁等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熵值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5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测度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3];游细斌等以县(市、区)为评价单元,构建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5个层面组成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西省赣州市进行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4]。在村域层面,刘春艳等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居住条件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单因子统计分析,对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满意度评价[5];常虎等以村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法,从生态、基础设施、经济、居住质量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测度黄土高原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6]。截至目前,现有研究中,在研究地区上多以东部地区为主,对西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7];在研究单元上涉及省级、县级、村级等不同行政单元;研究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等。青海省东部地区作为青海省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是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提升其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对改善青海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分析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空间差异,能够为青海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取青海省东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包括西宁市和海东市2个行政区。西宁市位于36°62′N、101°77′E,面积7665km2;南临南山,北临北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截至2017年底,西宁市常住人口235.50万人,辖4区3县,具体包括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县、湟中县和湟源县。海东市位于35°25.9′~37°05′N、100°41.5′~103°04′E,面积1.32万km2;东邻甘肃省,其他3面分别接壤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湟中区、黄南藏族自治州等。截至2017年末,海东市常住人口147.08万人,辖2区4自治县,包括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县、互助县、化隆县和循化县。

1.2研究方法

1.2.1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客观性在于运算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是评价指标的实际统计数据,不是根据主观判断得到的[8]。

1.2.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由专家通过主观判段,得到“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9]。

1.2.3GIS空间分析

GIS空间分析是将原始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新的空间信息[10]。

1.3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西宁统计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