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工艺——南方地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刺绣资源库

PAGE

PAGE14

宋代陶瓷工艺——南方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宋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概况

2.了解宋代南方地区陶瓷工艺的品种及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能分析不同瓷器种类的艺术特色;

2.能分析经典的陶瓷艺术作品;

3.能灵活运用宋代时期流行的陶瓷造型与纹样进行现代设计。

素质目标:1.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宋代南方地区陶瓷的种类

2.宋代南方地区陶瓷的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讲授提纲:

一、宋代南方地区的瓷器

二、宋代陶瓷工艺小结

一、宋代南方地区的瓷器

(一)景德镇窑

景德镇自唐以来烧制青瓷。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靖康之变以后,宋室南迁,北方一部分瓷业工人也随之南下,在这里仿制定器,胎骨釉色纯白如粉,称为粉定。然而,宋代景德镇窑富有特色和具有突出成就的,要算影青器。所谓影青,是在釉厚处或花纹凹陷处微呈淡青色。又名“映青”、“隐青”、“罩青”。景德镇影青的品种有碗、盘、注子、瓶等。其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种。常见的花纹有牡丹、莲、芙蓉、梅、卷草、凤、鱼、鸭、婴戏等。在造型上,常作瓜棱、花瓣等象生形。

影青:是在釉厚处或花纹凹陷处微呈淡青色。又名“映青”、“隐青”、“罩青”。

景德镇影青的品种:碗、盒、盘、注子、瓶等

装饰方法: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

常见花纹:牡丹、莲、芙蓉、梅、卷草、凤、鱼、鸭、婴戏等。

造型:常作成瓜棱、花瓣等象生形。

例: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温碗(图1)

图1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温碗

注子通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墓出土

注子注碗是宋代盛酒和温酒的用具。注子为小口,直颈,颈下肩上饰一周覆莲瓣纹,套盖,盖顶蹲一狮,昂首翘尾,富于装饰趣味。斜宽肩,六棱形腹,前置上扬的细流,后置带式曲柄,圈足。注子表面所施影青釉,釉色光润明亮,有细碎片纹。注子坐于一个较注体略大的莲花形注碗之中。注碗全形为一朵仰开的莲花,宽服的莲瓣自下向上合成深服大碗,在莲瓣接合处饰如意纹。碗下承以高圈足,圈足外装饰尖叶形花蒂。注碗内底尚留有五个支钉痕,正好与注子底部的支烧痕吻合,说明注子与碗是成套烧制的。注子坐于注碗中以后,肩以下均没于碗体之中,肩以上露出碗外,可以看到前翘的注嘴与后仰的高把手和直口及盖,以及突出盖上的蹲狮。器型稳重,构图富于变化,整体呈现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胎体洁白细腻,所施影青釉晶莹润泽。影青釉又称“青白釉”,乍一看似乎是白色的,细看来却在白色中泛出淡淡的青色,显得素雅异常,有一种恬静的美感。它的产地是著名的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其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此器出土于北宋纪年墓中,故历史价值很高,同时又因典雅的造型和晶莹的釉色,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龙泉窑

龙泉窑是继越窑衰落之后,南移以龙泉为中心的一个宋代南方青瓷。是我国宋时出口最多的青瓷产地。

《饮流斋说瓷》:“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即其兄也。哥窑其胎质细性坚,其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文即开片。以米色豆绿居多。弟窑无纹,有粉青、翠青深浅不一。古龙泉不易见,章所制大致同古而较精致耳。”

哥窑的主要特征:釉面有裂纹,即开片。

哥窑釉色:粉青、米色等种。哥窑的瓷胎呈黑褐色,器皿的边缘往往显出一条褐色的边,称为“紫口铁足”。

品种:盘、碗、洗、瓶、炉、文具等为最多,没有大型过尺的作品。

例:哥窑青釉鱼耳炉(图2—图3)

图2哥窑青釉鱼耳炉图3底部

宋,高9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

文档评论(0)

方世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105013000012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