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S02008-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教学大纲-材料化学专业.docVIP

1123S02008-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教学大纲-材料化学专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3

ADDINCNKISM.UserStyle《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2023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1123S02008

开课单位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

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

InorganicMaterialSynthesisandPreparationTechn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

考核类型

考试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4

课程类别

专业发展课程(专业核心课)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无机固体化学等

适用专业(类)

材料化学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是材料化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信息、能源和新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材料是信息、能源的物质基础。现代人类的衣、食、住、行,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至国防的现代化等,无不与化学工业和材料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尤以合成化学为技术基础的各类材料的制造和开发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材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推动了各种新型结构和新型功能的化合物和材料的产生;同时,为了定向、高效和经济地合成各种新型材料,各种合成新技术、新方法应运而生,如绿色合成、仿生合成、微波合成、极端条件下的合成等。

发展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不断地创造与开发新新材料,将为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或功能)与反应以及它们间的关系,揭示新规律与原理提供基础,是推动材料科学与相关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课程,首先介绍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以从理论上指导材料的合成过程、合成条件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各种无机化合物和新材料的合成原理、合成方法和制备技术;同时,介绍无机化合物和无机材料常用的表征技术。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各类无机化合物和新型材料(包括纳米材料)的合成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合成技术和技巧。并通过课堂讨论,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1:掌握材料合成的热力学、动力学基本原理,指导新型无机化合物和无机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工艺路线的选择以及合成条件的控制。

课程目标2:掌握各种、各类无机化合物和新材料(包括纳米材料)的合成原理和方法及技术。

课程目标3:了解无机化合物和材料的表征技术,掌握其在化合物和新材料鉴定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4:了解无机化合物和材料的研究过程、基本的方法、思路;具备一定的无机新材料的设计、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课程目标5:具备一定的文献查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1-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1、2

0.3

1-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技术、材料加工和改性技术、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分析方法

课程目标2、3、4

0.4

2-2: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课程目标2、3、4

0.1

3-2: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课程目标2、3、4

0.1

2-1:具有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

课程目标5

0.1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采用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那么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中,要明确发展能力的基本内容,不论哪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如何结合所学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借助相应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直接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训练等。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在智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

文档评论(0)

bigeng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知识杂货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