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docx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逆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

?

陈红爱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相类似的现象。对于“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逆城市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其在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等,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我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学者们也有不同认识,包括“逆城市化”论、非“逆城市化”论或“伪逆城市化”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论等观点。“逆城市化”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一些启示,应引导和鼓励“逆城市化”,警惕和防止“伪逆城市化”。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论;非“逆城市化”论;“伪逆城市化”论

〔〕F290〔〕E〔〕1009-1203(2018)04-0049-0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城市出现了人口激增、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城市生活成本增大等突出问题,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城郊、中小城市或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有些类似。对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逆城市化”阶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部分城市发展进入了“逆城市化”阶段。全面梳理专家学者对于“逆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科学分析城市化過程中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出等问题,完善我国城市化发展策略,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逆城市化”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

(一)“逆城市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实质

“逆城市化”是美国地理学家BrianJ.LBerry(波恩)在1976年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描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经历了快速发展、迈入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缩减,人口和其他资源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流动,特别是流向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和小城镇。这种现象于上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然后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出现。如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全国人口增长速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独立的乡村地区、独立的城镇、次要的大都市区,而主要的大都市区却出现了人口明显减少的现象,伦敦大都市区在1971年到1981年间人口减少了34%。在许多国家,这种“逆城市化”现象造成市中心区的衰落,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波恩认为,“逆城市化”使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他认为“美国城市化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已经来临,‘逆城市化已经取代城市化而成为塑造这个国家居住模式的主导力量”〔1〕。随后,我国学者纷纷结合国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对“逆城市化”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把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是“逆城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2〕。二是认为“城市病”的出现、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是人口和生产要素逃离城市的推力〔3,4〕。三是认为城市规模的制约导致“逆城市化”的产生,即当城市规模发展到边际效益为零甚至为负数后,必然出现在新的资源和产业进入的同时,传统资源和产业流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即“逆城市化”〔5〕。四是认为现代城市工业布局的变化、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空间的下降是形成“逆城市化”的重要推手〔2,4〕。五是认为交通、电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逆城市化”形成的技术因素〔2〕。六是认为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是“逆城市化”出现的拉力〔3,4〕。七是认为政府经济政策的改变促进了“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城乡矛盾的逐渐突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产业革命后一直只重视城市发展转变为同时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了“逆城市化”运动,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3〕。八是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逆城市化”通常发生在城市化水平达到75%左右时〔4〕。九是认为“逆城市化”的产生是城市居民为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主动行为,而不是无力承担城市经济压力的被迫行为〔4〕。

关于“逆城市化”的实质,大多数学者认为,“逆城市化”实质上仍然是城市化,有的学者则认为其实质是远郊化,还有的学者认为其实质是城乡一体化。

孙群郎、刘津、王旭、陈伯君等学者认为,“逆城市化”的实质仍然是城市化,是大都市区周围地区即非都市区的城市化,不过他们论证的角度不一样。例如孙群郎认为,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而“逆城市化”的实质又是郊区化的延伸,因此“逆城市化”的实质仍然是城市化〔6〕。刘津认为,“逆城市化”只是人口和其他资源要素在区域空间内的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在减少,但

文档评论(0)

137****77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