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游”字入境

理“游,事

赏;游”景;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猜猜看写这个字

的人的性格如何?;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

廷”罪贬黄州。;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想对它提出哪些问题。;

1.自学互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考??,想到于是,就到

起行。念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卧,睡在像清澈透明纵横交错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大概是清闲的人像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语气词,而已,罢了

人者耳。;

理“游”事

3.疏通文意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疏通文意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喜)

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游”事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讲述的事件。

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

两位赏游之人在庭院里散步,走着走着,

他们停下脚步看到这样一番景象。;

赏“游”景

1.想一想,“如”字前面省略了什么?

“空明”是佛教用语,黄州期间的苏轼

受佛教思想影响颇深“空”即是心中放空一切执着的俗念,这样方能领略

“明”即清亮、明洁的景象。“凡景语,

皆情语。”;

赏“游”景

2.借助想象,你是苏轼面对此时景致,说说自己的感受,加上相应手势读出这句话。

庭下月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俯视庭下、嘴角带笑)

盖竹柏影也。(仰视松柏);

赏“游”景

3.你读出了什么?;

闲,隙也。从门日电”——《说文解字》

“开门月入,门有逢而方光可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悟“游”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悟“游”心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被捕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僻远的黄州,政治上不得志,空有官职(闲职)却无权、无事可干,人身自由还要受到限制。

曾想致君尧舜的苏轼,现如今却是八品小官,作为难成。曾想生活无忧的苏轼,现如今却是生活窘迫,难以养家……黄州日日阴雨天,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穷愁潦倒……;

悟“游”心

苏轼真的“闲”吗?

材料一: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

材料二:余至蔗州商年,身以困匮。人革直师康除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留,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沟茨林瓦砾之场,

雨料圣太我谲赛楼密解出没疲量颜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速赴广南》)

材料四: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

文档评论(0)

云淡风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