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
?
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李殊娜
?
?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问题控制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方法:以2017年8月—9月期间收治的86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护理干预前后的两组患儿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比较护理干预前后静脉炎发生率。结果: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率2.36%(1/43)低于对照组16.28%(7/43),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下,对静脉炎发生率的控制可起到显著作用,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新生儿;静脉炎;护理干预
R473.72B2095-1752(2018)26-0301-02
静脉炎问题是当前新生儿护理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新生儿外周静脉细、不充盈,静脉穿刺时难度高,尽管静脉留置针应用为最佳穿刺方式,但其带来的静脉炎问题也极为突出,要求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9月儿科静脉留置针输液新生儿86例,其中2017年8月43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日龄8~28天,平均(12.5±2.5)天。2017年9月收治的43例新生儿纳入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日龄2~28天,平均(14.5±2.5)天。两组新生儿均给予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基线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两组新生儿穿刺中均以其自身所需药量为依据,并结合血管受药物的刺激影响,艾贝尔正压留置针,选择合适的静脉,做好消毒工作后,将护针帽摘除并活动针芯,将穿刺位置皮肤绑紧后进针,见回血后控制进针角度与深度,送入外套管,拔出针芯,松开止血带,用3M敷贴固定,便可进行药液输入[1]。
1.2.2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过程:(1)穿刺部位的合理选择,以上肢静脉、头皮静脉为最佳选择,若输入的药液有较高浓度与较大刺激性,穿刺部位则选择粗大血管;(2)护理操作规范,护理人员操作中应注意无菌操作,若穿刺失败,应重新进行合适血管的选择[2]。如输入高渗液体,应注意静脉通道的畅通,切忌出现连续输入高渗液体情况;(3)做好预防干预,首选热敷,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流速、降低神经兴奋性,也可选择水胶体敷料进行覆盖;(4)选择合适的封管技术,使用预冲式冲洗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动作轻柔,以避免刺激新生儿导致哭闹;(5)加强综合管理,包括严格消毒、妥善固定等,留置后粘贴3M敷料,需确保不卷边、不留气泡;(6)加强静脉炎的鉴别发现,除采用肉眼观察法外,还需重视新生儿异常哭闹、皱眉、翻身、触碰导管行为,一旦出现皮肤血管异常,立即拔除,消毒处理[3];(7)在患处涂抹喜辽妥。
1.3观察指标
静脉炎发生等级,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标准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由WPSxls数据表将所有研究数据录入,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由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2.36%(1/43)明显低于对照组16.28%(7/43),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3.1静脉炎发生原因分析
新生儿静脉炎发生原因:(1)穿刺部位不合理,如穿刺点在关节部位,关节频繁活动,血管内膜受到损伤与刺激,或穿刺点在下肢静脉处,血流速度缓慢,容易产生药物滞留情况,这些部位留置静脉针,成为栓塞、静脉炎出现的主要原因;(2)消毒不当,如对穿刺点未做好皮肤消毒工作,且留置针针柄部分被护理人员接触,造成细菌侵入,带来静脉炎问题;(3)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首次穿刺未成功时,仍对同一位置进行重新穿刺,可能有病原菌被带入其中,引起静脉炎;(4)长时间留置,留置针的滞留也是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5)留置针贴膜问题,如过于潮湿或松脱,可能刺激皮肤,引发静脉炎;(6)输液问题,如输注的为高渗液体,可能对静脉细胞造成影响,因血管痉挛或受损而导致静脉炎产生[3-4]。
3.2护理干预应用于静脉炎控制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护理干预应用下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实际开展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结合新生儿实际情况,对静脉炎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掌握护理干预要点,如在穿刺部位上合理选择、严格无菌操作等。对于发生静脉炎的患儿,也需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患处湿敷、涂抹喜辽妥等。为提升护理干预效果,科室可适时组织开展培训考核活动,将静脉留置针输液、静脉炎以及相关的护理常识作为培训主要内容,并适时考核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护理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