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织业的发展.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丝织业的发展

相比于前代,两宋时期有更多的反映当时丝织生产状况的图文资料流传于世,如:周密

《齐东野语》、秦观《蚕书》、陈勇《农

书》等;还有元代的费著《蜀锦谱》,记

述两宋成都锦院的设置、规模、管理方

法,及蜀锦的纹饰等;元代陶宗仪《辍

耕录》也对宋代丝织物有所记述。宋代

描绘农桑、织造的图像资料亦很丰富,最

著名的是南宋楼俦的《耕织图》它以诗

配图,描绘耕作与蚕织的情景,以详尽展

示其生产过程,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

嘉许。如今有《织图》部分的南宋摹本

流传于世,又被称为《蚕织图》,原件和

《耕图》摹本已佚失。

北宋时中央官府的丝织机构集中

在开封,包括少府监下设的绫锦院、渠

院、文思院、文绣院等,地方官府的丝

织机构则遍布各地:这一时期,江南地区6-1《蚕织图》中的樊花,南宋摹本,黑龙

的丝织业发展极快,北宋中后期,全国丝江博物馆藏

绸生产的重心已南移至长江流域。上游

以川蜀为重心.下游以江浙为重心。川

蜀以生产花锦为主,而江浙以生产轻薄细软的娟、纱、罗、绸等驰名。据《宋会要辑稿》载,

北宋中期全国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宋室南渡后,北方官商和手工业

者大量南渡,南方丝织业进一步发展。长江中下游最终成为全国的丝织中心,并历经明,清,

延盛至今。

宋代都市实行坊市合一的制度,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中心,长期实

行“坊市制“,将坊与市分开,管理严格,有一定的交易时间。坊市合一”突破了交易区域和

时间的限制,使商品贸易获得发展的空间,丝织品的市场贸易自然也随之兴盛。商贸的发展

也促进了民间私营丝织业的繁荣,北宋杭州的秋天“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这些民间丝织

业中,既有豪门巨贾经营的大工厂,也有散布在城乡各地的家庭小作坊。产品除满足官府需

求外,便作自用和市场买卖。繁华都市中,交易金银彩帛之地,“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梦粱录》中例举南宋杭州城内的市肆名家,其中与丝织相

关的彩帛铺、头巾铺、丝鞋铺、绦结铺、绒线铺等约二十余家。

宋代繁盛的丝绸生产除满足自给外,还大量输出。其中被辽、金、西夏掠夺和索取的丝绸

占输出丝绸的重要部分。例如辽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输绢20万匹;绍兴十一年(1141),

南宋与金签订条约,每年纳绢25万匹。庆历四年(1044),北宋与西夏订约,每年向其输绢15.3

万匹。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在辽和西夏的阻隔下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宋代对外贸易的港口多达二十余处,先后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五个市舶司,并

制定条例,鼓励华商与外商间的贸易。尽管海运使得以往在陆地上长途运输较为困难的瓷器

成为出口货物的主流,但丝织品依旧占有大宗份额。大量丝织品输往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

以及大食阿拉伯等地。

文档评论(0)

方世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105013000012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