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课件.ppt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课件.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2抑郁症的种类;五、药物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如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导致情绪持续忧郁、消沉。

六、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如心脏病、肺部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重感冒、高热等,都可引发这类抑郁症。

七、产后抑郁症其特别是对自己的婴儿产生强烈内疚、自卑(尤其是农村妇女生女婴后,受到婆母或丈夫的歧视时)、痛恨、不爱或厌恶孩子的反常心理。哭泣、失眠、吃不下东西,忧郁,是这类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如果在家中有某一家庭成员患抑郁症或躁郁症,则其一级亲属(子女,父母及同胞)的患病危险比普通人高2-3倍。但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

“有研究表明,抑郁和非抑郁的父母都会携带抑郁相关基因,并将其传给后代。但是,非抑郁成员也可以是基因携带者——这一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只是个体具有该病的患病倾向或易感性。”;据调查,抑郁症患者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可高达30%~.41.8%,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据国外的一份调查资料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3.6%。

一项有关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双卵双生子患病率为16%~38%,单卵双生子为33%—86%,最高可达92.6%。双生子的寄养研究也发现有同样情况。;遗传易感性是指由遗传决定的易于罹患某种(某类)疾病的倾向性(susceptibility),即过去人们常谓的‘素质’diathesis。”

目前普遍认为重性抑郁障碍是个体易感性与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5项双生子研究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分析表明抑郁症的遗传度为37%,抑郁症一级亲属的相对危险度为2.84。然而将近40年的抑郁症遗传学研究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并发现很多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象,如同卵双生子发病的不一致性、女性的高发病率以及亲本来源效应(Parentalorigineffects)???。;Petronis认为表观遗传机制参与了MDD的发病,MDD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可以为其非孟德尔遗传特性提供新的视角,并且为环境因素与基因组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直接的解释。

MDD在男性同卵双生子中的一致率为31%,在女性同卵双生子中的一致率为48%。众所周知,同卵双生子的基因组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在发病上的不一致性似乎可以归因于后天不同的环境因素。然而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各种行为特征上却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另一项寄养子研究则表明养育环境对于MDD的易感性而言,不如遗传因素重要。;MDD的发病中还存在“亲本来源效应”(Parentalorigineffects)——MDD的另外一种非孟德尔遗传特性——即后代发病的风险取决于受累双亲之一的性别,在分子水平,这意味着来自于父亲或者母亲的风险等位基因对于后代发病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全基因组连锁扫描和候选基因相关研究已经初步提供了抑郁症亲本来源效应的证据。而亲本来源效应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组印记,即染色体或等位基因上遗传物质的差异性表达取决于遗传物质是来自于父本还是母本。DNA或组蛋白修饰导致某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或者来自父方,或者来自母方)的表达,即产生印记基因。而印记基因在大脑功能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验结果表明社会挫败应激导致小鼠海马BDNF两个可变剪接体Ⅲ和Ⅳ的表达持久下调,这种改变在长期(而不是单次)给予抗抑郁剂丙咪嗪后被逆转。与此同时,社会挫败应激在BDNF转录产物的启动子区产生持久的抑制性的组蛋白修饰——H3-K27的二甲基化。这种组蛋白修饰在慢性应激停止后4周依然存在,并且不会被抗抑郁治疗所改变,这表明慢性挫败应激在启动子区产生了持久的标记。慢性丙咪嗪给药似乎通过在相同的启动子区产生H3乙酰化,以及H3-K4甲基化(属激活修饰)而逆转了BDNF基因表达的抑制。这种高乙酰化与选择性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5下调相关,而海马区HDAC5的过度表达阻止了丙米嗪的上述反转作用。;另外,初步研究证实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抑制剂丁酸钠(Sodiumbutyrate)在小鼠药理实验中具有抗抑郁效力;非选择性抗抑郁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在体外实验中全面增加H3-K4甲基化水平,导致某些基因的转录抑制;而临床上用于治疗双相障碍和癫痫,同时又被证明是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的丙戊酸(Valproicacid;valproate;VPA),增加了小鼠海马区H3的乙酰化,它

文档评论(0)

实验室仪器管理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10年,做过实验室QC,仪器公司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擅长解答实验室仪器问题,现为一家制药企业仪器管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