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df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蠲

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01.

并熟读成诵。

0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

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0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

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01资料补充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

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

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税子品

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有《陈伯玉集》。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

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

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

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资料补充】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

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

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01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诵读诗歌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古诗大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

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02精读文本,读懂形象。

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诗人情感。

①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

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②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③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

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

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诗人情感。

①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

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

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

“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

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惆怅和孤寂之情。

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诗人情感。

②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时空角度(天、地)

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面对眼前之景,想

到自己的境遇,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

前不见古人,手法:通过“前”“后”“古人”“来

后不见来者。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手法: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

念天地之悠悠,

茕“独”影的对比,衬托出人的孤单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乐毅淘文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113104600004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