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03《红烛》(教师版).pdfVIP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03《红烛》(教师版).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2课红烛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1.朗读、鉴赏课文。

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感。2

想情感。2.朗读、鉴赏课文。.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诗歌语言。

(一)背景解读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

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

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

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

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

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

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二)作者经历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

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

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

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整体把握

全诗9节分5层,请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1):赞美烛之红,提出自我要求。

第二层(2—3):对红烛的误解与醒悟。

第三层(4):红烛燃烧的作用。

第四层(5—7):对红烛泪流的深刻思考。

第五层(8—9):总结红烛的奉献精神。

1、问题:《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

明确:相对于其他三首诗歌,《红烛》的形式相对齐整,节和句相对匀称。每一节都以“红烛啊!”

来开头,情感在节句间层层递进。诗中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节奏美。这与闻一多所倡导

的诗歌理论有关。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提示:拓展延伸: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倡导自由体的白话新诗,使得诗歌无统一的艺术形式

和审美标准。20年代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尽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之风,如《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先

生批评散漫没有形式的诗歌,强调诗歌音乐的重要性,新格律诗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所谓格律诗

即具有精巧的布局,以艺术的方式将诗歌的美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格律注重

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艺术化。视觉指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听觉指音尺、平仄、韵脚等。最后他提

出了“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和节奏的整齐;绘画美指辞藻运用之美。他认为诗歌应运用

华丽且具有色彩的辞藻来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在画面之中又具备深远的意境。“建筑美”则不拘于格式,

强调形式与诗歌的精神相互融合。

2.“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确立诗歌的整体基调,为之后的情感的宣泄做铺垫。假如诗人在开头就大肆地表

达“红烛啊!”的热烈的情感,这未免有些突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表达诗人

深深的思念之情。在这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蜡烛牺牲和奉献的象征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裁判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汇集:高考、中考及小学各类真题、试题、教案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0013120000050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