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_4.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1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急性咽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刘春燕1谢强2邓琤琤2(1.江西中医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330006)急性咽炎是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常累及咽部淋巴组织,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

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急喉痹。

临床以咽干、咽痛、咽部异物感、吞咽不适为主要表现。

多发于秋冬及冬春之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

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诸多并发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免疫力降低,烟酒过度,理化刺激等因素引起,治疗上多以抗菌、抗病毒为主,但用药单一,副作用明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而中医学对此病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现就中医药对急性咽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名考略急性咽炎中医称为急喉痹,急喉痹在古代文献中多以喉痹为名出现,喉痹病名,首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

后《内经》对喉痹有多处论述,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曰: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天政布,炎暑至,民乃热中喉痹。

古人认为痹者,是闭塞不通之义,把由于内外邪毒结聚,脏腑气机失调,经络闭阻不通,而致咽喉不适,红、肿、痛、梗、吞咽不利或困难等症状统称喉痹。

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喉痹者,喉里肿塞痛,水浆不得入也。

清沈金鳌《杂病源犀烛》:

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

清袁仁贤《喉科金钥》:

喉痹,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己难下清余二田《喉症指南》:

凡喉间肿痛,统名之曰喉痹。

清石顽《咽喉症类》:

喉痹乃喉症之总名。

又肿甚不仁为喉痹。

可见,古代医家对于喉痹的认识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咽喉口齿病的总称,二是指咽喉肿塞、水浆不的入等为主的咽喉急重症。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后世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渐趋详细,逐渐将喉痹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而与喉痈、喉风、乳蛾等区分开来,如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说:

近于上者,谓之乳蛾、飞蛾;近于下者,谓之喉痹、闭喉;近于咽嗌者,谓之喉风、缠喉风。

从发病部位的不同,将喉痹与其他病区别;清沈善谦《喉科心法单蛾双蛾》:

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

从形态上与乳蛾相鉴别;根据喉痹的病因病机及咽部形态不同,又有风热喉痹、风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帘珠喉痹、红喉、帘珠喉等不同的病名。

2历代医家的认识2.1病因病机①风寒外袭学说: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咽喉》云:

是必以少阴少阳之火令,太阳之寒令,太阴之湿令而得,兼风寒之邪者,皆有此者,不必沿喉痹,但治外邪,其候自愈。

本条明确指出急喉痹有风寒外袭,邪郁不能外达而为病,对治疗本病提出了治外邪病自愈。

风寒学说是古代医家论述较少的学说。

②风热外袭学说:

《太平圣惠方卷之十五》曰:

风邪热气,搏于脾肺,则经络闭塞不通利,邪热攻冲,上焦壅滞,故令咽喉疼痛也。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谓:

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

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

风热学说是古代医家认识最早而论述较多的学说。

③邪热传里,肺胃热盛学说:

《诸病源候论卷十三》谓:

咽喉者,脾胃之候,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

夫生肿痛者,皆挟热则为之,若风毒结于喉间,其热甚则肿塞不通,而水浆不入。

《太平盛惠方卷三十五》说:

夫咽喉卒肿痛者,由人脏腑充实,脾肺暴热之所致也。

或有服饵丹石,毒气在脏,熏蒸上焦,而又多食炙煿热酒冲于脾肺,致胸隔壅滞,气逆痞塞,热毒之气,不得宣通,故令咽喉卒肿痛也。

《外科正宗卷二》亦说:

实火者,过饮醇酒,纵食膏梁,叠褥重食,食餐辛热,多致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

因此,外感病失治误治,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或平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肺胃积热,循经上蒸,结灼咽喉而发病。

本学说为古代医家对急喉痹病因病机论述最多的学说。

尤其在历代方书中多以这一学

文档评论(0)

133****53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