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三开学语文摸底考试卷(全国卷通用)(考试版).pdfVIP

2024届新高三开学语文摸底考试卷(全国卷通用)(考试版).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专用)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第一个高峰期宋代到

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千年间存世笔记超过6800种,而清代笔记独占七成,足见其分量。

随着笔记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笔记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代文史和学术,或者重估古代各时

段笔记的独特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记本来是文人在严谨著述之余随笔著录的文字,常

被归入子部杂家类或小说家类,发展至奠定清代学术底色的乾嘉时期,亦呈现出有别于前的

新变。

笔记经由清初至乾嘉,渐渐成为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的著述方式。在笔者统计的168位笔

记作家当中,而举人以上科名者占据60%,其中进士多达63人,无科名者仅十余人;有仕

宦经历者也超过六成,且不乏位高权重者。这说明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和采用。

比起清初已明显呈现出文化权力上行态势,许多高层文人致力于撰著笔记,并以此名世。

“”

郭英德先生指出,清初至乾隆文坛经历了由“布衣之文”向士大夫之文的权力话语转变,此或

可为考察乾嘉笔记发展态势提供一个参考维度。与此同时,乾嘉笔记在文献形态上也渐呈厚

重。在笔者统计的种、卷笔记中,篇幅超过卷者占笔记总卷数的七成;其中

”224215910

二三十卷以上者不胜枚举,最巨者可达七八十卷。这已经明显超过晚明、清初笔记。篇幅固

然不代表一切,但却能体现在此类著述上投注的精力和专注度。

学术性是乾嘉笔记区别于他朝笔记的根本特征。乾嘉学术乃至清代学术的卓越成就,很

大一部分是由笔记完成的。进入乾嘉时期,考据学臻至鼎盛,笔记成为乾嘉诸儒援笔立说的

重要载体。从题材来看,晚明考证笔记数量不突出,大多是杂事、杂录、志怪和谐谑一类笔

记;清初虽有少量学术笔记,但多是野史、杂家、地理杂记与稗官故事。而乾嘉笔记则别开

生面,以学术为大宗,与学术较远的子部小说类笔记则大幅减少。从成书来看,明代笔记抄

撮成书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四库馆臣尖锐批评。以晚明笔记为例,现存笔记抄撮成书者几

半,有些动辄上百卷的笔记汇编或类编,其实就是拼合印板的售利行为。清人笔记尤其是乾

嘉笔记很多是著者立言的志业,写作态度严谨,学术含量高。如顾炎武曾明确表示对纂

“”“

辑之书”的鄙夷,将其比作“废铜充铸”,其心志可见一斑。清人以笔记名家者灿若星辰,而

明人能为此者几希。

笔记不仅为乾嘉文人广泛接受,承载着乾嘉学术成绩,还折射出乾嘉文人思维方式特征。

乾嘉时期,不论是研论经史诸子,或是辨伪校勘,还是缀辑琐闻,都关注小而窄的问题,

“”

希望通过解决具体深细的切实问题来取得厚积式的进步,因而并不需要特别成体系的思考。

笔记有闻即录、以条为贯,相对自由的撰述体例无疑最适合这种治学方式,因而应运而盛。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笔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乾嘉学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深陷捃拾琐屑

和铺排饾饤,为考证而考证,不仅缺失著书之体与系统思考能力,也一步步失掉了致用

“”“”

精神,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最终使得乾嘉考

文档评论(0)

133****77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