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docVIP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7/NUMPAGES7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

【知识?梳理】

1.改革的背景

(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

(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

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赫鲁晓夫首先解决经济上最严峻的农业问题是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因为经济上最尖锐的问题是农业发展的严重滞后。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阅读下列材料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例如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当年即建立124个国营农场,到1955年底增加到425个。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如此,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思考赫鲁晓夫改革时的盲目垦荒,留给人们什么教训?

提示: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知识?梳理】

1.改革内容

(1)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改革的结果

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3.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③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深化?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1966~1970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8.4%;谷物平均年产量达到20500万吨,较1960~1965年增加57%。此后,经济增长率趋于停滞和下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971~1975年为7.1%,比五年前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到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加2.8%。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1971~1975年仅为0.8%,1976-1980年为1.9%,1982年为l%。农业人均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在于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改革是在仍然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采取一些修补措施,没有真正解决如何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