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4 归园田居(其一).pptVIP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4 归园田居(其一).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必修上册4归园田居(其一)语文

内容索引文本精读透解字词梳理整合知识归类教考衔接拓展运用

作家作品: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首,诗歌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起,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文本精读透解字词

气质,情致指山林世俗的种种束缚离开约束南面的田野愚拙的本性四周围绕遮蔽排列,分布迷蒙隐约的样子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顶端世俗的繁杂琐事静室此处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梳理整合知识归类

1.一词多义动词,适应动词,到,去动词,出嫁形容词,原来的名词,原来的知识连词,所以名词,原因动词,四周围绕副词,才名词,方圆名词,地方、方位

名词作动词,遮蔽形容词作动词,远离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4.特殊句式(1)误落尘网中。(省略句)译文:??????????????(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狗在幽深的巷子里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啼鸣。

5.名句默写(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表达返璞归真、体现本性的句子是“,”。?(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3)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羁鸟恋旧林

教考衔接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乱,周公率兵平叛乱。③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D

解析A项,“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苏轼并非远离官场,而是被贬到惠州做官。B项,“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错误,本诗中作者并未表达对劳作的热爱,主要表达了闲适之情。C项错误,陶诗原作中第三、四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不对仗,本诗第三、四句“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对仗,“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等句不对仗,两诗结构上并不一致。

2.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作者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超脱也能自得其乐。

本课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02121068g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