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试论上古汉语的声调争鸣
作者:李科凤
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07期
现代语言学认为,声调是声音的高低升降曲折的变化,属于非音质音位,它本身并不在语
流中占据某一片段,它必须附着在某一个音节之上才能显示出自己作为音位的作用,但是却能
够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声调是汉藏语系区别于印欧语系的最重要特征之
一,而且声调在我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中也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
一、汉语声调的起源
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古代汉语的声调有两种说法:一是南朝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说”,
将汉语语音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第二种是南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将汉语语音
分为“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这里我们说这两种说法仅是发现者发现声调的早晚以及给声
调的命名有区别,或许这正是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变化,但并不能说这就是汉语声调的起源。王
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81年重版)中谈到声调问题,他认为古代大约是有声
调存在的。可以举出两个理由:第一,在《诗经》的用韵里,我们虽看见古调类不与今调类相
符,但现在我们同时注意到之幽宵侯鱼支等部平上入三声的畛域并未完全混乱,尤其是入声与
平声往往不混。顾炎武云“其入与入为韵者十之七八,与平上去为韵者十之三”。若以祭到队的
去声归入古入声,则平上去与入相混者更不及其十一。由此看来,《诗经》是有声调的痕迹
的。第二,与汉语同系的藏缅语、泰语等,也都是有声调存在的,可见声调是与“单音语”
(monosyllabiclanguage)有密切关系的。汉语近代双音缀以上的词渐渐增加,但我们越远溯
到古代,则双音缀的词必越少,因此,同音异义的字必甚多。如果加上声调的分别,则一音可
变为数音。假设上古汉语里共有八百个音,加上了四个声调的分别,不同的音就能有三千二百
个,这也许是单音语对于“同音异义”的一种补偿。
有的学者认为声调源于韵尾说。如潘悟云在《汉语历史音韵学》中认为“汉语的声调从韵
尾变来是没有疑问的,目前的争论在声调产生的时间”。丁邦新(1975)发现《论语》、《孟
子》、《诗经》中平列结构的双音词有按四声排列的倾向。这对于上古就存在声调是一个难以
辩驳的内部证据。但是,潘悟云认为,双音词按四声排列有别样解释。他认为,上古的平声带
零韵尾或响声韵尾,上声带紧喉,去声带擦音韵尾,入声带塞音韵尾,如按韵尾的发音强度从
小到大排列,正是平、上、去、入。陈爱文、于平(1959)根据《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所作
的统计,发现现代普通话中并列式双音词的前后字有按平、上、去、入排列的次序。他们认为
人们说话的时候有一种发音省力的本能要求,“平声发音最省力,上、去次之,入声最费力;
发清声母的阴调比发浊声母的阳调省力。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说:两个字连起来发音的时候,省
力的声音在前,费力的声音在后”。二位的研究认为人们发四声时用力程度不一是调形的区
别。而潘悟云则认为,造成四声用力程度不同的原因不是调形,而是韵尾的性质,并且举出许
多材料证明,上声带紧喉特征,去声带擦音韵尾的证据是很过硬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断定
上古各个调类的调形只是韵尾的一种伴随特征,到上声的喉塞韵尾和去声的擦音韵尾消失以
后,调形才成为区别性的特征。
二、汉语声调的类别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
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我们按汉语声调的起源来看,认为汉语在上古是有声调的。那么有几
个声调,由于文献资料不足,比较难以确定。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
(一)古无去声说
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一·古四声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
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
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
条理。今学者读三百篇诸书,以今韵四声律古人。陆德明、吴域皆指为协句,顾炎武之书,亦
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犹古本音部分异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
韵,又何惑乎古四声不同今韵哉?”
“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
于魏晋。”
“古无去声之说,或以为怪,然非好学深思,不能知也。不明乎古四声,则于古谐声不能
通,……于古假借转注,尤不能通。”
《答江有诰论韵》:“古四声之道有二无四,二者,平、入也。平稍扬之则为上,入稍重
之则为去。古平、上一类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