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论.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义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的特质(作业)

1.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

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

2.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

人群心态。“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

3.人文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被推尊

到很高地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4.尊君重民

5.延绵韧性(中国文化是从“农业一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世界其他文

明古国的文化,都出现过大幅度“断层”,甚至盛极而亡。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

磨难而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作业)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

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

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化、楚文化、巴蜀文

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

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政区演变

1、第一个时期,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4、总的来看,隋唐基本上是郡、县二级制,唐代后期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5、宋朝就形成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6、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7、明朝:省、府、县。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

远古时代至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唐以后,中国农耕区的

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时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2、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最突出的是意识形态的保守性,使得中

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长不起来。)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作业)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

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2.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性和增进向心力起到积极作用;另一

方面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使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积极进取的冲动。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如先秦百家学说精华相互包容

荟萃。

2.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

族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

3.即使是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是中

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对中国文化的凝重性的影响;

1.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2.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这种民本意识派生的平均主义思想,一

方面成为农民反压迫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加剧中国历史稳定与动乱的恶性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