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VIP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平则鸣的呐喊——《马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指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诵读一直都是接近文学经典的最好方式。而学生深情并茂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中还是比较少,而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学生隐藏在虚词里,句式里,字里行间,学生较难把握,所以需精心设计诵读环境,读出学生最真实的诵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细品文中形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类把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难点: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作者感情,培养正确人才观。

【教学过程】

借助文体,巧导入

猜一猜

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是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马说》这篇文章会些什么呢?

关联旧知《爱莲说》,猜测也是托物寓意。

读懂文言,重积累

1、理一理,借助注释和词典自主梳理文意。

2、难一难,你读我译,同桌解决了疑难句子。

3、分一分,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重点突破。

老师提问我抢答,落实通假字(“祗”“食”“见”)、一词多义(实词“能”“策”虚词“之”)、古今异义(“是”“或”“安”)、和倒装句(状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后“马之千里者”)。

读懂文意,重思辨

辩一辩:辩论促进文意理解。

文中作者刻画了“食马者”和“千里马”之间的矛盾,请你选择一方依据文章内容据理力争。

正方观点:有马反方观点:无马

统治者:吃得多、无精壮神骏的外表,骨瘦如柴、拉车无力、更不能驰骋疆场,还聒噪不满

千里马:鞭策不得其法、喂养条件不足、鸣叫不知所云

细品形象,悟感情

马是怎样的马?

1.说一说:才能、特性、际遇

日行千里的才能

食得多的特性

屈辱而死的际遇

2.读一读:不平则鸣,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在呐喊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诵读一:“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习支架:改为屈辱而死是否更好?从画面感、副词、句式角度思考。

从这一句中,我读出了作者无限的痛惜。

诵读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学习支架:参差错落的句式(三字、五字到九字)、先后层次的排句(原因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反诘的句式感受作者的

从这一句中,我读出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深深的谴责。

诵读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学习支架:设身处地的想象(它在鸣叫什么,“意”是什么?)和铺排的句式

从这一句中,我读出了作者深刻的嘲讽。

诵读四:不以千里称也。“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也”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学习支架:标点符号和虚词“也”

从这三句的句式变化中,我读出了作者情感程度的变化:。

(二)人是怎样的人?

读一读“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品一品

他的行为:居高临下地鞭打千里马。

他的语言:没有千里马。

他的心理:贤才太少无处可觅。

他的形象:不识人才的愚昧浅薄、不重用人才的狂妄蛮横的统治者。

喊出心声,明观点。

1.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请用下列句式喊出韩愈的心声:

你既不,又不,还不,

你却还。

预设:既不能按正确的方法对待我,又不能提供有利的条件,还不能明白我的诉求,你却还说没有人才。

呜呼!你真是!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