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艺术完整版.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刺绣艺术

刺绣艺术

陈嗣雪:以针代笔刺绣第一人

绣花针是画笔、绣线是颜料,乱针绣第二代传人、84岁的台湾老人陈嗣雪,至今仍以高龄绣画不辍。

陈嗣雪从17岁就开始学刺绣,也是两岸硕果仅存的乱针绣第二代传人,因为从小受到父亲工笔花鸟画的熏陶,“绣画合一”的工夫特别令人赞赏,三年前还受邀到南京博物院开刺绣展,是两岸第一人。

“乱针刺绣”也就是“绘绣”。藉由绘画中的色彩、透视、素描、构图等画法,转换方式应用在刺绣上。远观看起来像画,近看则是飞针走线,表现难度比一般一般刺绣更高,也将“女工”提升至“纯艺术”。

陈嗣雪的女儿蔡文恂说,陈嗣雪绣画的主题遍及国画、西画的主题,最拿手的就是动物、人物,像是她绣过中国仕女、达芬奇的画像,在蒋宋美龄百岁诞辰曾送她一幅绣像当贺礼,也让蒋宋美龄爱不释手,现在还保存在纽约官邸。

蔡文恂也说,陈嗣雪到79岁还能穿针引线,80岁依旧开展览,近年因为动过青光眼手术、视力衰退,但白天光线好的时候,仍喜欢刺绣,一年可绣一、两幅。陈嗣雪最担心,自己年纪渐渐大了,乱针绣会失传,因此近年也到小区大学教课。

非遗传承人李玉珍和她的刺绣

“小时候,大家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看着村里的老人们做,我就很喜欢。村里人知道我是没妈的可怜娃,就手把手地教我,就这样我爱上了刺绣。”3岁丧母,47岁时小儿子车祸丧生,说起这些,李玉珍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边听着她童年的故事,一边欣赏那些绣花锦簇的大围腰、虎头帽,由衷赞叹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

说起刺绣,李玉珍的眼里又充满了希望。

“在彝族中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说法,彝族女子都是针线不离手的。”绣了几十年,她最珍惜的还是那个绣工精美的针线包。只要有时间,都会习惯绣上几针,那一双双精致的小脚鞋、颜色各异的衣服、各式各样的围裙、琳琅满目的帽子,都是她一点点“攒”出来的。一辈子坎坷,她却从不抱怨,她把埋藏的情感都绣到了布上、描进了线中。

她的刺绣不仅吸引了文化部门的领导,还引来一些生意人的关注。“但是我的东西只做不卖。”李玉珍说。这些刺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如今也没有人再会做。“这都是我千针万线穿起来的心血,再过几年,如果社会需要,我会贡献出来展览给更多人看。”一句朴实的话语,是李玉珍对非遗传承人唯一的理解,也是她对这门技艺、这些作品最大的愿望。

苗族挑花民族文化传承人王启萍

“要学挑花,那得先从数纱开始,咱们苗族的挑花可不好学的。”王启萍摸着沙发上的6件绣品对前来采访她的记者说,“苗族的挑花难就难在‘正挑反用’,也就是说从正面绣,而你想要的图案则在反面。”

苗族挑花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今,仍然在坚持手工挑花刺绣的手艺人为数不多,而把挑花当做艺术并坚持到今天的更是少之又少,年过六旬的王启萍就是其中之一。20xx年的4月,靠着坚持和精湛的苗族挑花技艺,王启萍被评为贵阳市首届民族文化传承人。

“一件大领衣要绣一年半”

挑花作为苗族历代传承的刺绣工艺,有一整套制作手法,但由于工艺复杂,学习的周期很长,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半途而废。“我也没想过会当上传承人,就是喜欢绣,几十年下来也算绣出点感觉了。”王启萍笑着说,“现在的娃儿脑壳都聪慧,就是课业多,不然好好学一阵,肯定比我们绣得好。”

王启萍自打五岁起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几乎是一辈子针线不离手。“妈妈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小时候,一到冬天就没农活干了,女娃娃们就围着火,找些碎布练习刺绣。”

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教王启萍一些简单的针法,如“猫爪针”,绣一些较为简单的图案。到九岁左右时,妈妈就手把手教她如“豆豆花针”、“小弯弯针”等一些复杂的针法。到了王启萍快出嫁的年龄,妈妈陪着她,白天干农活,夜里挑灯,整整花了一年半时间,才把自己的嫁衣绣出来。

结婚后,王启萍到

文档评论(0)

木槿流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