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事迹
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首次发现脉冲星是在
2017年8月22日,那时候南仁东正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
而截至2021年3月29日,通过“中国天眼”,我国已发现300余颗
脉冲星。
为什么特别说到脉冲星?
“脉冲星就像宇宙中的灯塔。由于它精准的规律性,脉冲星还被认为
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南仁东曾这样说。
想象一下,就像你在大海上看到灯塔上的航标灯,航标灯不断地旋转
着,一明一灭。脉冲星自转时发出的光,就像灯塔的光束不断地扫过
太空。当它的光束直射到地球时,就是用射电望远镜能探测到的脉冲
星信号。
再想象一下,人类进行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如果飞往火星,或飞出
太阳系,甚至飞出银河系,那是无法用地球上的定位系统去导航的。
如果确知分散在宇宙中的很多脉冲星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它们来定位
和导航。同理,当人类发射飞船去火星或更遥远的地方,在行程中发
回脉冲信号,“中国天眼”就能接收到它的信号,并判断它的位置。
“中国天眼”的功能远不只是寻找脉冲星。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权
威说法,“中国天眼”的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它将
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在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
现和突破的机遇;它还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
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相比
美国350米口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差距巨大。时隔16年,“中
国天眼”,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横空出世,一举挺进到
人类探测宇宙奥秘的最前沿。那么,它是怎样出现的?
南仁东就是“中国天眼”的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8年12月
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17
日,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同年9月,坐落在贵
州的“中国天眼”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二
吉林省东辽河上游的辽源,是南仁东的家乡。1945年2月19日,南
仁东在这里出生。
少年南仁东爱看“小人书”,口袋里有几分钱就会到出租连环画的书
摊去。有时口袋没钱,摊主也让他免费看。一个人小时候对“不知道
的事物”充满兴趣,眼界和情怀都会在阅读中悄悄地生长。
南仁东读书成绩不错,但直到上了初中,也只是不错,并不很突出。
有位名叫赵振声的老师观察南仁东,认为这个学生无论从哪方面看,
都应该出类拔萃呀!一个星期天,赵振声把南仁东叫到家里“谈了一
天”。谈什么?就是鼓励南仁东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南仁东考上大学
后,曾特地去看望赵老师。他一生都感激赵老师在他15岁的那个星
期天,打开了他的人生之志。
人生之志!这是中华文化弦歌不辍的精神瑰宝。“古之立大事者,不
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心中有没有志,学习是不一
样的。18岁那年,南仁东参加高考,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
绩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录取。
1968年初冬,大学毕业的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通化无线电厂。这是
个1966年新建的小厂,总共不到150人。这个普通的工厂,成为南
仁东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另一所大学——社会实践大学。
起初,厂里安排他去包装车间。他去车间里转一下就出来找厂长“理
论”,要求换工种。厂长把他改分到无线电组装车间去做“小金工”。
金工是各种金属加工工作的总称,包括车、铣、刨、磨、钻等工艺。
南仁东喜欢小金工。可是,他很快就体验到“连车个简单的小零件也
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使他认识到什么是“一丝不苟”
“严丝合缝”,并重新认识“工人”二字的含义。
1969年厂里接上级任务,要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南仁东入选厂
科研小组。这是厂里以前没干过的事,怎么攻克这难题?厂里号召大
家向大庆油田学习。学着学着,他被王进喜的话打动了:“这困难,
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
是最主要的矛盾。”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时工厂操场的墙上、
车间里、食堂里都贴着王进喜这句话。那时关心工厂研发收音机的不
只是科研小组成员,而是全厂职工包括家属。南仁东感到有一个巨大
的群体在鼓舞着研发。
他边学边干,把大脑里的知识去生产线上对号入座,把理论上的难题
去与机器的实际运转磨合,他很快成为研制小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