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刑法考前背诵版
考点一:不作为犯的义务根据
1.许多同学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将道德义务等同于刑法上的作为义务。实际上,
刑法上的作为义务有严格的产生根据。
行为人负有消除危险的作为义务,从实质上看,主要来自两个根据(作为义务的
实质根据):一是对危险源的监管义务;
二是对法益对象的保护义务,该保护义务源于两个根据:
一是特定关系,二是特定领域。
2.行为人如果降低了他人所处的风险,就没有救助义务。
(1)行为人降低了他人风险是“做好事”,本来也没有保障他人安全的义务,不
成立不作为犯。
例如,甲见乙身受重伤躲在高速公路的中间,为了防止乙面临更大危险,将乙搬
至旁边的休息站,后甲离去。即便事后仍然没有人对乙进行救助,甲也不成立
不作为犯罪。其理由在于,乙的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甲,甲并没有保障乙安全的
义务。试想,如果甲的行为都构成犯罪,谁还敢去做好事呢?
(2)但是,对于处于危险境地的人实施自愿救助行为(“做好事”),如果“耽误”
了危险者受到他人救助的机会,则这种自愿救助行为必须“一救到底”,否则,成
立不作为犯。——帮倒忙。
例如,甲身受重伤躲在马路上,乙见状想救助甲,便将甲搬到自己家中,这种情
形下,甲得到其他人救助的可能性就没有了。乙在家中对甲救助五天后,觉得甲
人品不好,便放弃救助,将甲于夜间扔至菜市场,造成甲死亡。乙的行为成立不
作为犯故意杀人罪,理由在于,乙对甲救助了五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剥夺了甲
受到其他好心人救助的机会,乙争取了这个救助的机会,就应该好好珍惜、一救
到底。
3.行为人如果对他人创造(提升)了风险,原则就应对他人有救助义务。
(1)行为人的行为如果创造了风险,使他危险境地,当然就有排除危险的义务,
否则,成立不作为犯。即,谁制造风险、谁消除危险。
例如,甲意外将6岁幼童撞入河中,幼童溺水,甲不履行救助义务的,成立不作
为犯。
(2)但是,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如谈恋爱、旅游、喝酒、爬山等,制造了
社会所允许的风险,相互之间没有救助义务。其理由在于,社会日常生活行为是
社会运行所必须的,这类行为即便可能会有风险,其概率也非常低,他人与你一
起实施这种行为时,不需要也不可能预料到风险的存在,不具有保障你安全的义
务。换言之,成年人从事社会正常风险行为(日常行为),自己把握风险,他人
不负有保障你安全的义务,不能寄托于他人替自己来防范自己的风险。
考点二:结果加重犯与想象竞合犯的关系
二者相同点:行为结构相同,均是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A罪与B罪)。
区别:有无法律特别规定。想象竞合犯无法律特别规定,正常处理即可,也即在
A罪与B罪中择一重罪论处;而结果加重犯是法律特别规定的产物,也即定基本
犯(A罪),将B罪作为A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也即,想象竞合犯是原生态的做
法,结果加重犯是法律规定的特殊产物。
考点三: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
特别注意“因“的判断。加重结果必须是基本犯的实行行为导致的,而不能是其他
犯罪行为导致的。加重结果一般都是“致人重伤、死亡”。能够致人重伤、死亡
的行为大多是暴力行为。该暴力行为只有是基本犯的实行行为,其制造的加重结
果,才能成为结果加重犯。该暴力行为是不是基本犯的实行行为,可根据“行为
与故意或目的同时存在原则”来判断。带着基本犯的故意或目的实施的暴力行为
是其他犯罪的实行行为。这个考点主要在对加重结果持故意的结果加重犯中考查。
例1,甲抢劫乙,乙反抗,甲为了抢劫到财物,用榔头敲死乙,拿走财物。甲的
杀人行为是为了劫取到财物,属于抢劫罪的实行行为,构成抢劫罪(故意)致人死
亡。
例2,甲抢劫到乙的财物后,为了灭口而杀死乙。当甲抢劫到财物后,甲的杀人行
为不是为了劫取财物,不是抢劫罪的实行行为,而是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甲
不构成抢劫罪(故意)致人死亡,构成抢劫罪既遂和故意杀人罪既遂,并罚。
考点四:因果关系的判断
一、逻辑前提
没有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即使出现危害结果,也要判断结果是否由危害行为引起。
二、判断方法
(一)合法则的因果关系
当危害行为合乎法则(规律)地导致危害结果时,直接肯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开枪杀死他人,开枪行为合乎规律导致结果出现,二者有因果关系。
(二)条件说
难以根据合法则的因果关系判断时,可以运用条件说判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是
否具有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无A则无B)。
三、具体步骤
(一)不存在介入因素:实行行为→危害结果
判断因果关系的依据是合法则的因果关系和条件说理论。
例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