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综述1.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综述

徐贝勒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谣言。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网络

谣言的相关论文200篇,从宏观上分析了学界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重点、研究缺陷及治理

策略,笔者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思考,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希望对学界和业界在

网络谣言的研究和治理上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谣言治理综述

谣言,指没有相应事实基础而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网络谣言,指通

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美国学者彼德逊和盖斯特于1951年在《谣言与舆

论》一文中给谣言做了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

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广

泛的运用,互联网用户也逐年攀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23

日在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6月,中国互联

网用户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新增网民1894万人。而手机网民规

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手

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

在网络上获取和发布信息,这也创造了一个更加利于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

近年来,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些许不法分子凭借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迅速、

传播广泛、网络管理的相对滞后等原因制造网络谣言并散布,引起网络社会不安,不少谣言

还影响到部分受众的正常生活。

本文梳理了学界关于网络谣言的相关文献中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分析国内在网络谣言研究领

域的研究重点、缺陷以及治理措施。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了下载次数前200的

文献为样本,展开研究。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研究的重点

谈到网络谣言的产生,笔者认为因素有三——科技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绝不是在某

一个单独的原因下产生并传播的,它的产生必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科技因素

由于互联网的包容和开放让众多网民无论文化程度、身份职业、素质高低都能参与其中。网

络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接触不同人的舞台,能够很方便的与其他用户产生互动,但网

络上不同身份不同素质的人鱼龙混杂,而在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中,信息随着传播次数的

增加,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给谣言的产生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加之大多数网络

用户都是匿名上网,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提供了充分的安全感和神秘感。但是“网络的匿名

性很好的隐藏了网络信息交流主体的身份,为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一定的‘保

护’”,这则纵容部分用户肆无忌惮地散布谣言。

2、社会因素

社会成员对网络谣言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遇到突发事件时,官方因证据不足或时机不到等

原因拖延真相的公布或怕引起社会恐慌而隐瞒事件的真相,权威信息的相对滞后、权威部门

对网络谣言产生的预警能力相对较差。“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环境的变动一旦具有危机性,

就会引起社会成员的危机感。认知的局限与误差,对突发事态模糊前景的主观臆断与揣测,

对事件梦幻般的联想及捏造一旦符合人们的臆测,谣言便会产生。”

3、心理因素

人们会因为面对未知的事物而发表一些莫须有的言论,也会因为面对一些事物的恐慌而通过

自己的揣测来发表言论。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当相关部门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和突发情况采

取了不恰当的措施时,有少数心态不正常的人就会将一些信息的不公平、不合理歪曲放大来

达到自己宣泄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相对滞后,成果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1、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国外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对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控制

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对网络谣言问题进行了深

入考察,研究成果丰硕。“同时西方国家充分运用这些理论,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实践中,通

过立法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并运用现代科技积极建立网络谣言预防、防堵和控制机制,将理

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国内关于网络谣言的研究虽起步相对外国较晚,随着近年来网络谣言事件的不断发生,很多

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相比较外国的研究,仍然不够丰

富和系统。“国内关于网络谣言的著作和文章主要围绕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途径及网

络谣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且多数是从传播学、信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网络

谣言这一社会问题。”而且国内在网络谣言领域研究相对滞后,大多数都是在谣言已经传播

文档评论(0)

134****00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