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菊酯的毒理综述_0.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1

除虫菊酯的毒理综述

除虫菊酯的毒理综述除虫菊酯毒理学方面的综述摘要拟除虫菊酯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杀虫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其毒理学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对动物的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生理生化毒性三个方面,对拟除虫菊酯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除虫菊酯拟除虫菊酯神经毒性生殖毒性AbstractPyrethroidasanimportantsyntheticpesticides,hasbeenwidelyusedintheproductionandlivingofpeople.Atthesametime,thetoxicologicalproblemsbecomemoreandmoreconspicuous。

Manyscholarshavecarriedonthethoroughresearch,onthebasisofthestudy,fromtheneurotoxicityofreproductivetoxicity、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toxicityofthreeaspects,weintroducethepyrethroidstoxicologyresearchprogressinthispaper.Keywords:pyrethrumesterpyrethroidsneurotoxicityreproductivetoxicity前言除虫菊酯,存在于除虫菊(一种菊科植物)的叶子、茎杆,特别是花中,对昆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

把除虫菊的花收集起来晾干,与木屑、香料等混在一起做成烟熏剂,点燃后,除虫菊酯即可随烟雾散发出来,飞舞的蚊子一旦接触到它,就会被毒杀,这种烟熏剂是优良的天然蚊香。

除虫菊酯的杀虫谱比较广,能够杀灭许多卫生和农林害虫,并且无抗药性,对人和其他温血动物的毒性也很小,无残毒污染环境。

它的缺点是对光的稳定性差,一遇到阳光的照射就容易分解、失效,所以只适合在室内用于防治蚊、蝇,以及蟑螂等卫生害虫,不宜作为农药在田间进行喷洒使用。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化学家对除虫菊酯进行了提取、分离等研究,到了40年代就已经基本上弄清了它的分子结构。

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和改造,人们研制出了更加稳定、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现以在世界范围内被应用于农林生产和家庭园艺中。

随着有机磷农药的禁用,拟除虫菊酯的需求量把不断增加,因不恰当和过量使用拟除虫菊酯引起的安全事件也逐年增多。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除虫菊酯类对非靶标生物存在内分泌干扰、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多种潜在毒性。

因此,现在人们对这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虫剂的毒理研究越来越重视。

拟除虫菊酯是一类常用的农药,可在蔬菜、茶叶等食物中发现残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通过食用农产品、使用家用杀虫剂等途径接触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1.拟除虫菊酯的结构阐述及其发展拟除虫菊酯是一类与天然植物性农药除虫菊酯结构类似,对神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具有强效作用的亲酯性杀虫剂。

通过模拟和改进化学结构中酸或醇的部分,拟除虫菊酯既解决了天然除虫菊酯结构中的光不稳定性,又保留了其高效靶标生物效能和较低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特征。

由于除虫菊酯优良的杀虫效果,早在20世纪初,化学家们就开始着手研究其活性化学结构。

1947年,schechter和laforge以除虫菊酯I为原型,用丙烯基代替环戊烯醇侧链上的戊二烯基,合成第一个拟除虫菊酯。

接下来重要发展是以非饱和杂环呋喃环取代环戊烯酮环,合成苄呋菊酯。

同一时期研究者又陆续合成包括生物苄呋菊酯、胺菊酯等19个拟除虫菊酯。

尽管这些拟除虫菊酯的杀虫效果与除虫菊素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属于光敏感性,无法应用于田间。

直至1973年,英国的Elliott等突破性的在醇部分用3-苯氧基苄基取代5-苄基-3-呋喃甲基,酸部分中以氯原子取代烯烃侧链上的甲基,合成氯菊酯,成功解决了光不稳定性问题,使拟除虫菊酯在田间防治上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对醇和酸结构的优化,氯氰菊酯、溴氰

文档评论(0)

186****79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