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数学课堂情境引入走入误区论文.pdfVIP

谨防数学课堂情境引入走入误区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谨防数学课堂情境引入走入误区

数学源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随着新课程理念在一线教师中

的深入人心,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许多教师都喜欢创设情境

作为一节课的引入,不管这些情境的引入对本节课是否有帮助。当

然,好的情境作为一节课的引入,不仅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而且还可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既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然而随着情境引

入的愈演愈烈,出现了过犹不及。许多情境走进了“为情境而情境”

的怪圈,有的虚设或虚构情境,有的捏造情境,有的只重趣味不重

思维,更有甚者挖空心思去编一个故事情节来引入。这些都是由于

片面理解教学理念而惹的祸,从而走入了情境引入的误区。

一、缺乏数学本质的情境引入

笔者曾在观摩省级优质课评比时听了多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

似解”同课异构课。来自全省各地的参赛教师各显神通,在情境引

入上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有的从当地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以拉

近与学生的距离;有的以趣味性游戏出发创设情境;有的以公司招

聘面试时出的一道智力题为由来创设情境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但

仔细一想,发现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引入的设计意图都是一样的:

根据情境中的问题逐渐引出“一分为二”逐渐逼近的方法,而课堂

上的教学行为也大同小异,所以就以其中一个“猜价格”游戏为例

来说明。

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猜他身上穿的西装的价钱,然后拿出巧克

力作为猜中者的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教师就一会儿“高

了”,一会儿“低了”地提示,课堂气氛热烈,场面热闹……

课后,不禁令人沉思:这样的情境引入对这节课的数学本质有

帮助吗?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曾说:“猜商品价格的游戏……

尤其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思想没什么作用,只

不过表面热闹而已。”的确如此,因为这节课的思想本质就是利用

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在闭区间连续,且端点函数值异号”,从而

去寻求函数图象与工轴交点的问题,既然如此,何必扯上与数学本

质无关的“情节”,使得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了热热闹

闹的场面中。

二、脱离教学主题的情境引入

近日笔者担任了市级“双高课”比赛的评委,听了两天各5节

同课异构课。第一天参评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1》中“2.1.1指

数与指数幂的运算”。这节内容要分几个课时?第一课时上到哪儿

较合理?这都需要参赛教师自己去分析设计,也是对教师能否合理

安排教学内容的考验。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引入是值得

研究的。

有一位参赛教师在情境引入时安排了教材里节前言中的问题1,

即我国gdp增长率的问题,并师生共同得出了y=1.073x的表

达式。但是由于该教师对于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是根式,只讲到根式

性质就结束了,没有涉及分数指数幂。于是刚开始上课提到的这情

境引入在后面再也没有用到,而且也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毫无关

系,可以说以失败告终。其实,根据这位教师安排的内容分析,根

本不需要情境引入,只要开门见山提出有关根式的问题即可。而教

材上安排这个情境问题是为后面的指数函数做铺垫,故放在该节

前,并非为这节课所用。

三、产生知识性错误的引入

同样是这节课内容,另一位参赛教师采用了节前言中的问题2,

即有关考古中碳14的“半衰期”。由于教材上无任何情节,只是解

释了一下涉及生物死亡后的相关知识,故该教师觉得不生动,于是

动脑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在多媒体上用图片展示了一棵十

多人手拉手环抱着的樟树,然后介绍说,这是我国目前树龄最长的

樟树,用碳14检测已有1500年等等,接下采就用“半衰期”知识

得出一个指数式。

看似这个引入比教材上的问题2形象生动了许多,可却犯了一

个知识性错误:生物死亡后才会有“半衰期”,才能用碳14检测时

间。而这张图片显示的樟树还活着,怎能用此知识?该教师希望情

境引入生动一些,反而弄巧成拙。

无独有偶,在第二天的参评课题“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又有

一位参赛教师出现了类似问题。该教师为了体现情境引入的新颖和

时效性,上课伊始就播放了两周前我国刚发射的“天宫一号”的新

闻视频。“天宫一号”伴随着播音员激情洋溢地解说腾空而起飞向

太空,画面生动,冲击力强。随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总

设计师,当“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时,你该如何确定它在空中的

位置?于是引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文档评论(0)

131****1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