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何日安

(南宁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西南宁530012)

摘要近百年来,地球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气候变化,这些变化给地球自然生态

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为有效地控制温室效应和气候剧变,准确可靠地监测温室

气体的变化就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目前影响温室效应气体种类以及其监测方法的归纳总结,对

CO:、N:0、CH。3种温室气体监测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C02N20CH4监测方法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

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

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国际能源机

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23.7%,其次为中国,约占全

球总排量的13.6%【1]。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

变暖的基本原因。气候变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和灾害防御体系以及人类自身健

康等都将构成严重威胁和灾难性后果。

地球的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下列数种:水蒸气(H:0)、臭氧(0,)、二氧化碳

(CO:)、氧化亚氮(N:0)、甲烷(CH。)、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

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其中二氧化碳(CO:)、氧化亚氮(N:0)、甲烷(CH。)气

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贡献百分比最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约为55%口o。因此,在全球

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全球各

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就是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对地球的

污染。

本文对CO:、N:0、CH。3种温室气体监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目前这3种气体的监

测方法及动态。为环境监测部门对温室气体的进一步监测提供凭证。

二氧化碳气体检测方法

全球碳循环、CO:浓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变化,乃至对整个社会经济体

系结构的可能影响以及人类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等构成了当今的“CO: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已

成为世界众多学者和政府官员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CO:大气中浓度现状及其未来变

化趋势当属“CO:问题”中的核心内容”J。因此,对CO:浓度及分布有效准确的实时检测将是

非常有必要的。其检测方法如下所述。

(一)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基本检测原理是依据不同化学结构的气体分子对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的吸收程度不

同,CO,对4.261axn波长的红外光有强烈的吸收,根据朗伯一比尔定律,当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

光强度为,0,通过一个长度为£的气室,则透过的红外光强度,与被测CO:气体浓度c之间满足

下式:

第七章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与探讨

,=toexp(一Kcl)

式中:K为气体的红外光吸收系数。当气体的种类一定,则K就确定,通过测出,的大小即

可得知被测气体的浓度变化【4j。

有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就利用红外光谱对二氧化碳进行检测"再J。张晓春‘71等利

用新型非色散红外光谱分析系统对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大气二氧化碳本底浓度连续监测,并

对二氧化碳的监测资料及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良好的

稳定性和CO:浓度响应特性。宋钊¨1等采用非分散红外线光谱法测定生活垃圾填埋气中的二氧化

碳,分别讨论了稀释倍数、配气方法和填埋气成分对测定的影响。结果得到仪器示值与标准值的

相对误差为一1.4%~2.0%,CO:标气测定的RSD为1.0%一1.4%,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漂

移较小。白泽生旧1利用红外吸收型CO:气体传感器设计了一种CO:气体检测方法。结果表明:

该方法检测CO:的分辨力为0.001%,与气相色谱仪测量值的差值在3%以内。具有测量范围宽、

灵敏度高、响

文档评论(0)

176****99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