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23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pdfVIP

读《中庸》23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中庸》23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

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23章)

《中庸》21章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

矣,明则诚矣”。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为本体,“明明

德”功夫不过是尽“明德”这个本体,两个“明”字涵义有所区别。

《中庸》所谓“自明诚”,“明”为功夫,与“在明明德”中前一个

“明”字对应。“自诚明”,“明”为性德之光明,与“在明明德”

中后一个“明”字对应。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性”高于“教”,犹

如《中庸》首章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高于“修

道”。

“诚”与“明”相对举,“性”与“道”相对举。从本体上言

“诚”与“性”,从流行发用处言“明”与“道”。

《中庸》22章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22章、23章分别围绕“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

之教”而展开,这两章又均可对照《大学》八条目来研读。

《大学》首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中庸》22章与《大学》八条目相对照,重点是体会“能…则

能…”与“欲…先…”之间的区别。

《大学》八条目从“格物致知”直到“修齐治平”,脉络清晰,

次第分明。《中庸》22章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

性,则能尽物之性……”。虽然也按照次第区分几个环节,但用“能…

则能…”这样的格式,说明内外本末一贯,先后终始不贰。

《大学》“明明德于天下”,即是“平天下”,故“修齐治平”

皆是明明德功夫之延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为明明德

于身、家、国、天下。《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其实,《中

庸》22章所谓尽人之性、物之性,乃至赞天地之化育,皆是一个

“明”。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中庸》23章是从“自明诚,谓之教”一句扩展出来的,从义理

上考察,此章又与《大学》八条目相契合,均是在阐发“诚之者,人

之道也”。

本章可以分两节,“其次致曲,曲能有诚”,涵摄《大学》“格

物”“致知”“诚意”三个环节。“诚则形”以下,与《大学》“修

齐治平”诸环节相呼应,只是《大学》由身、家到国、天下,落在涵

养扩充上,《中庸》由“形”“著”“明”到“动”“变”“化”,

落在“几”与“微”上。

对比“唯天下至诚”与“其次致曲”,“至”作为形容词修饰

“诚”,“致曲”如《大学》“致知”,“致”为动词。“诚者不勉

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不需要用后天修学功夫,故用“至”。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致曲”即“诚之者”,需要做功

夫,故用动词“致”。

“曲”与“诚”相对,诚者,不贰也,本末一贯,内外合一,

“曲”则有内外开阖、往来出入。犹如《大学》“诚意”章曰:“此

谓诚于中,形于外”。“中”与“外”相对,其义浅,不及《中庸》

所谓天下大本之“中”。“曲”与“诚”在境界上的差别,也是如此。

“曲”对应《系辞》则为“屈”,《系辞》曰:“往者屈也,来

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由于立说的角度不同,《中庸》所谓

“曲”,包涵《系辞》“屈”“信”两个环节。

“其次致曲”,开阖出入,循环不已,犹如《易》曰:“憧憧往

来,朋从尔思”。“憧憧往来”不可往坏处解,《象》曰“憧憧往来,

未光大也”,换言之,“憧憧往来”趋于广大精微,即是孔子所谓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以《中庸》“其次致曲”来解《大学》八条目,格物与致

知均是向外发散,只是分一个物我。同一个功夫,从“物”上说为

“格物”,于“我”而言为“致知”。“诚意”即孟子所谓“反身而

诚”,这是向内收敛。

由于开合出入是循环不已的,“格物致知”向外扩充的同时也自

慊于心(诚意),故格物致知不是向外放逐其心,往而不反,而是

“诚

文档评论(0)

151****71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