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感谢大家观看第29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关于脑恶性胶质瘤放射治疗共识摘要1.方式和方法:建议术后2-4周左右尽快开始放疗;强烈推荐常规分割(1.8-2.0Gy/次,5次/周)6-10MVX线的外照射;推荐的标准剂量为60Gy/30-33次;不推荐SRS(X-刀,Y-刀)作为恶性胶质瘤术后首选的治疗方式;第2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摘要2.靶区的确定:最初的临床靶体积(CTV1)为T1加权像肿瘤增强区域+FLAIR/T2加权像上的异常区域+2cm;缩野推量时的CTV2为T1加权像肿瘤增强区域+外放2cm;推荐3D-CRT或IMRT技术;推荐肿瘤局部照射;第3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摘要3.放/化疗联合:GBM:强烈推荐替莫唑胺(TMZ)75mg/m2同步放化疗,并随后行6个周期的TMZ辅助化疗;AA、AO和AOA:可推荐以上治疗方案;MGMT低表达者获益更多;第4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摘要4.假性进展:假性进展是放疗后出现的与治疗相关的影像学变化,与肿瘤进展无关;TMZ同步放/化疗后假性进展的发生率增加,出现假性进展的时间提前;假性进展和复发鉴别困难,需特别关注;第5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前言既往的文献早已证明,恶性胶质瘤的术后放疗对生存有益;采用3D-CRT或IMRT较好地保护了正常脑组织,但其推高放疗剂量的效果在临床上尚未肯定;放疗和化疗的联合逐渐成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趋势之一;1.LaperriereN,etal.RadiotherOncol.2002;64:259-73.第6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BTBTCG6901(I级证据)CG6这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术后放疗可延长恶性胶质瘤患者生存期Walkeretal.JNeurosurg1978;49:333-43总生存曲线总生存期(月)A组:手术+最佳支持治疗;B组:手术+BCNU;C组:手术+放疗;D组:手术+BCNU+放疗总生存率(%)中位总生存期:A组=3.2个月B组=4.3个月C组=8.1个月D组=8.0个月ABCDD第7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强烈推荐----常规分割的X线外照射第8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术后尽早放疗能有效提高疗效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术后放疗的延迟时间越长,患者生存期越短手术至放疗的间隔(周)中位生存期(周)生存时间损失(周)25804544649984711104414IrwinC,wtal.JNeurooncol.2007Dec;85(3):339-43.第9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标准放疗总剂量:54-60Gy/30-33FWalker等对按脑瘤协作组(BrainTumorCooperativeGroup,BTCG)方案治疗的420例患者数据进行了剂量-效应的分析,总剂量从50Gy提高到60Gy时,治疗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也随之从28周升至42周(I级证据)[1]Bleehen等分析了443例患者,结果显示:总剂量60Gy与45Gy相比,生存期有明显的优势(12个月vs9个月,P=0.007)(I级证据)[2]1.WalkerMD,etal.IntJRadiatOncolBiolPhys1979;5:1725–1731.2.BleehenNM,etal.BrJCancer1991;64(4):769–774.第10页,共29页,星期六,2024年,5月无限增加肿瘤照射剂量并不能获益多数研究表明,常规放疗总剂量大于60Gy,尚未显现益处RTOG7401/ECOG1374研究显示,60Gy和70Gy放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3和8.2个月(I级证据)[1]但也有少数研究显示高剂量的益处Tanaka等开展的研究显示,采用适形放疗分为60Gy、70Gy-80Gy高剂量组,GBM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11.4%、38.4%;AA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44.1%、78.1%,5年生存率分别为14.7%、51.3%(II级证据)[2]1.NelsonDF,etal.NCIMonogr.1988;(6):279-84.2.TanakaM,etal.LancetOncol2005;6(12):953–960.第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