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pdf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背景:

实施新课程、深化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

低,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突破口。为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市县教育局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步构建并形成“自主学习案、课内探究案、效

果评估案”三案合一的模式。

教学课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

形成。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内容。山

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

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地作

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

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

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

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

物的科学方法。

3、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

分布和规模;

难点: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

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结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

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特别是本章的第一节学

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地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

与拓展,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是常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

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

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本节课

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探究法、动画演示法、视频教学

法。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选用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

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互动环节中,不断渗透“你

才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使学

生学到的是学习的方法,提高的是学习的能力。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通过大屏幕,展示珠穆朗玛峰、泰山十八盘、日本富士

山、庐山等图像。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

引出山地的概念。

提出思考:这些高大巍峨、风景秀美的山地是如何形成

的?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直奔主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活动:将预习效果检测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一组褶皱山的典型图片。

思考:大屏幕中所展示的这种地质构造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相互检测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重新温习并牢

记褶皱(背斜、向斜)的概念,熟练掌握背、向斜的判

断方法。

学生:两两结合相互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随机抽测学生自

主学习的效果。

教师:通过大屏幕,运用动画演示相关概念。分析背斜、向斜

判断方法;背斜、向斜的外在形态特征;加深学生对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8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硕士生导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