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自学课】专题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docxVIP

【寒假自学课】专题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内容:

均田制和三长制【宗主督护制】

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鲜卑贵族将籍贯改为洛阳

行汉制【鲜卑贵族门阀化】【迅速腐败,成为北魏灭亡的重要原因】

移风易俗(改汉姓、说汉话,易汉服、与汉族通婚)

3、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北魏迁都

(1)平城:

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

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

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2)洛阳:

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条件优越;

迁都洛阳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直接控制,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典型例题

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

A.促进北魏社会转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D.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民多隐冒”“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可知国家推行三长制的根本目的是清查隐匿人口从而保证赋役征收,C项正确;北魏各项改革措施共同促进了北魏社会转型,排除A项;三长制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根本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赋役征收,排除B项;三长制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治理,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二、全面认识士族制度

1、形成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影响。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典型例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A.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B.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C.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D.有利于维护统治阶层的特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士族阶层壮大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时期政府维护士族特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政府严格管理民间家谱编制状况,与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这时期人口流动频繁,材料所述措施无法限制人口流动,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不能保证血缘正统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

三、唐朝的藩镇割据

唐朝藩镇割据的形成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

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内重外轻的局面。

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

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典型例题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藩镇在内地大量设立。按照与唐中央的关系,这些藩镇可以分为三类,唐朝在内地设置藩镇()

地区

与中央关系

河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东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A.使中央集权制名存实亡

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彻底的解决了边患问题

D.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藩镇在内地大量设立”可知唐政府基于发生安史之乱的教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