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病科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分析总结.doc

中医脑病科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分析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4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XX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优势病种之一,从20XX年1月到20XX年12月,XX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242例,完成233例,平均住院日18.1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穴位贴敷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3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4.4%,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2%,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3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59例(25.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21例(94.8%),针灸治疗219例(94%),推拿治疗115例(49.4%),穴位贴敷治疗86例(36.9%),康复治疗135例(57.9%),内科基础治疗233例(100%),其他疗法100例(42.9%)。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患者认识中医的程度逐渐加深;2.中医标本兼治的特点被患者及家属接受;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233例患者中,症状改善225例(96.6%),体征改善216例(92.70%),理化指标改善208例(89.3%);临床痊愈12例(5.2%),好转221例(94.8%)。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眩晕程度的评价

(2)对伴随症状的评价

包括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评价。

2.疗效分析

233例患者均在眩晕程度上得以改善,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136例患者中,恶心呕吐均消失。

案例1:李某,男,60岁。主因“阵发性眩晕2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见:阵发性头晕,头胀,饮食差,二便正常,舌质暗,苔白,脉弦滑,T36.4℃,BP140/80mmHg,脑彩超提示血流速度减慢。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痰瘀阻窍;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口服涤痰汤加减,同时给予针灸及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进入路径2周后眩晕好转。

案例2:王某,男,45岁。主因“阵发性眩晕9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见:阵发性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二便正常,舌质暗,苔白,脉弦滑,T36.2℃,BP160/80mmHg,脑彩超提示血流速度减慢。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痰瘀阻窍;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口服涤痰汤加减,同时给予针灸、穴位贴敷及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进入路径2周后眩晕好转。

案例3:张某,女,53岁。主因“阵发性眩晕3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入院见:阵发性头晕,体为变化时明显,二便正常,舌质暗,苔白,脉弦滑,T36.3℃,BP130/80mmHg,脑彩超提示血流速度减慢。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痰瘀阻窍;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入路径后立即给予口服涤痰汤加减,同时给予针灸、穴位贴敷及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进入路径2周后眩晕好转。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眩晕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能引起眩晕的疾病较多,包括高血压病、心脏系统疾病、颈椎病、前庭系统疾病等,因此在本病的诊断过程中较为复杂。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具体分析如下:

1.减轻了眩晕程度,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

2.减少了因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情况:本专科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眩晕,对迅速减轻

文档评论(0)

资料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