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介绍.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介绍

[说明]

建构主义理论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三大现代教育理论依据之一。其实建构主义是自上世

纪中期以来盛行于世界的一种广泛的思潮,它的出发点并不是研究教育而是广泛地对所谓

“现代主义”传统思潮的一种反思与批判,因而它首先是一种哲学思潮,但一发而不可收,

逐渐大大影响了各种思想领域当然也就大大影响了心理学和教育学,并成为当代一种占主流

地位的教育思潮。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内部分有许多流派,但这些

流派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点,我们今天课改所应运用的就是这些共同点。

为帮助朋友们接触一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我采集了如下一些资料,仅供大家参

考。编写时,引文不再用引号,而各小标题及标为[说明]之后的文字则只是我的一点通俗解

释,水平不高,请勿引用,特此告知。

一、建构主义理论兴起的时代背景(学习理论发展的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学习理论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的盛行就是标志之一,它突破了学习是反应的强化的观点,同样超越了学习是知

识的获得的观点,而是强调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

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社会实践参与。(《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四期,徐斌艳,《数

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20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的活动舞台,占主导地位的隐喻是“学习是

反应的强化”。根据这一观点,学习者是奖励与惩罚的被动接受者,而教师则是奖励与惩罚

的施与者,操练与练习成为首选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最极端的形式就是基于记忆的复述。它

所侧重的是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知识的迁移。为此,学习的这一隐喻首先受到了格式塔心理

学的挑战。

时至60、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将基于计算机符号的计算运作等同于人的认知。由此,

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有关“学习是知识获得”的隐喻也同

时取代了学习是反应的强化的隐喻。根据这一学习观,学习者是信息加工者,教师被视作信

息的施与者,学生则是一个空的容器,而可以加以分割的知识则像用品一样可以由教师传递

给学生。

80到90年代,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基本原理的有关学习是知识建构的隐喻已经作为主要

隐喻出现。这一观点强调学习者是在探索理解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学习者是意义的

制定者,教师则成为认知的引导者和支撑者。

目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中正在形成第四种有关学习的隐喻,即“学习是知识

的社会协商”。有关学习的研究将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性互动,关注审视问题的多元视角、

多元价值以及视界的交融,关注人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动机与能力以及个体智力与集体智力

的有效互动。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一种高效、互动、浸润式、分布式的学习

新范型正在形成。

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的认知建构主义经由激进建构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明确指出,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同上刊,高文,《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

从198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反思行为主义与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前提下,对有关学

习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创新,这首先涉及的就是对与学习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的理解。我们

注意到,在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

的知识社会转型时,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的许多新颖的知

识观正在成为创造知识生产与运用新范式的主要动因。相应的,人的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

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也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而支持知识获得的传统教学的课堂隐喻和产

品交付隐喻也遭受到广泛质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美国的莱斯特·P·斯特弗、杰里·盖

尔主编,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9月版,后文如再引用简称

为《建》)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教育学发展史上的各主要代表人物

[说明]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瑞士人(1896—1980);

结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家美国的布鲁纳(1915—?);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

—1934),为社会文化建构论打下了基础;

激进建构主义(即个体建构主义)的代表格拉斯菲尔德(VomGlaserfeld,当代人),美国

心理学家;

社会建构论的代表有美国心理学家杰根(K·J·Gergen,当代人)等;

建构主义还有信

文档评论(0)

155****08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