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04-2019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docxVIP

DB11∕T 1704-2019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97.220Y55

备案号:69331-2020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704—2019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

Monitoringandevaluationof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classsports

loadofprimaryandmiddleschoolstudents

2019-12-25发布2020-04-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11/T1704—2019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监测 1

4评价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训练冲量 4

附录B(资料性附录)计算示例 5

II

DB11/T170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体育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迈动健康体医融合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峻、宋玉珍、张志华、王艳春、段佳丽、安江红、张松、杨琳、田中、张一民。

1

DB11/T1704—2019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监测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以下简称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监测、计算与评价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评价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运动负荷sportsload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中小学生身体施加的运动刺激。

2.2

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effectivephysicalloadofphysicaleducationclass

整堂体育课中心率为120次/分钟~200次/分钟时段的运动负荷,以训练冲量反映其运动负荷大小。2.3

安静心率restheartrate安静时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2.4

最大心率maximalheartrate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心率也增加,在达到最大负荷强度时的心率为最大心率,以学生的理论最大心率表示。

3监测

3.1抽样方式

应以班级为单位,选取班级全部学生为监测对象,见习生除外。

3.2监测设备

3.2.1应使用能够实时上传数据的心率监测设备。

3.2.2应把学生相应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录入监测设备,确保实时监测设备联络通畅。

2

DB11/T1704—2019

3.3监测方法

3.3.1安静心率

应连续记录学生安静、坐姿状态时5分钟的心率,取最后1分钟的心跳次数为安静心率。

3.3.2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按照式(1)计算:

HRmax=208-0.7×age........................................(1)

式中:

HRmax——中小学生运动能够达到的理论最大心率数值,单位为次/分钟;Age——中小学生的年龄,单位为年;

208——计算产生的常数;0.7——计算产生的系数。

3.3.3有效运动负荷平均心率

应以心率监测设备实时连续记录整堂体育课的心率,计算心率在120次/分钟~200次/分钟范围内的总心跳次数和累积时间(时间单位为分钟),以总心跳次数除以累积时间,为有效运动负荷平均心率。

3.3.4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

应计算个体有效运动负荷和班级平均有效运动负荷,计算公式和计算举例见附录A、B。

3.3.5体育课运动负荷结构

应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体育课开始时至体育课结束后及课后10分钟的心率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

4评价

4.1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评价

4.1.1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上下限应符合以下要求:

——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平均心率120次/分钟、时长20分钟对应的运动负荷为适宜负荷下限;——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平均心率200次/分钟、时长30分钟对应的运动负荷为适宜负荷上限;——体育课适宜运动负荷应在适宜运动负荷上限和下限之间。

4.1.2以下两种情况应为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不适宜:

——体育课有效运动负荷低于适宜运动负荷下限,

文档评论(0)

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