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参考课件4.pptx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参考课件4.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选官制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察举制(汉代)

1、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标准:品德,才能。

(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

(1)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门阀士族政治,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门阀士族朋友圈特权: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庄园经济;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士族名人代表:王羲之,谢灵运

庶族名人代表:陶渊明

(三)科举制(隋朝至清末)

1.背景:社会阶层分化,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重视“进士”。

3、评价:

(1)积极方面

(2)消极方面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扩大统治基础

(3)、形成重学风气

(2)、保障官员文化素质

(4)、加强中央集权

(5)、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3)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朝代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标准

品行

家世、才能家世(曹魏)(西晋)

才学

方式

地方向中央举荐

中正官评级授官

考试

公开公平

严谨科学

集权中央

思考:

选官制度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一、选官制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汉武帝(汉代):“中朝”(决策)→“外朝”(三公九卿执行)。

(二)东汉:尚书台成为决策和执行的中枢机构,三公被架空。

(三)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出现三省制的雏形。

(四)隋唐: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2.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

(1)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2)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5.影响

(1)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二、中枢政务机构

材料一:(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签》

1、依据材料一总结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