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由来-综合.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5

名目: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云南省陇川县

编号:Ⅷ—41

2007年6月命名国家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项老赛男 1960年生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历史由来——概述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出自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而得名。户撒刀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盛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萨(或英吉沙)刀、甘肃临夏积石山保安族的保安刀,并称全国三大民族刀具,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目前已设计出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120多种。最小的户撒刀只有4-5厘米长,最大的长4.06米,重达两吨,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刀”。户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其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现在阿昌刀已走出了云南,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法国、挪威等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工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日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2006年5月20日,该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陇川县的项老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历史上,户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艺多次受到青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它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护卫着庄严的国旗,迎来祖国的每个晨曦。由于工艺精湛,户撒刀不仅本民族视若珍宝,而且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

户腊撒人打刀是群众性的,凡打刀的村寨,只要是男人,没有不会打刀的。每年秋收之后,户腊撒的男人担着打铁工具远游他乡,走村串寨,流动打刀。过去多到干崖、南甸、盏西、盏达、八莫、南坎,有的还到密支那。

阿昌民族不仅将刀具的制作当成一种职业,而且已经把这种习惯融入到了生活中,阿昌民族对刀具也是非常的喜爱,几乎每家里边都会有一把长刀,一来可以防身,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一种习惯和喜欢。青年男子在结婚的时候,身上一定会有一把长刀,因为这样才会体现出真正男子汉气质,你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才会显得英俊潇洒,这样的风俗一直没有被废弃,逢节带刀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漂亮的阿昌刀,在历史沧桑的洗礼中,不仅融汇着各族人民对它的爱戴与赞美,也倾入了阿昌族人民恨与爱的情感。至今,阿昌族选女婿也要看他会不会打刀。阿昌刀,以其精湛的艺术著称于世,在社会化、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今天,在所有的刀具家族中,它仍然是一颗闪亮的民族瑰宝。

图1户撒刀——阿昌族传统刀具“砍刀”

2014年7月拍摄于户撒刀刀具店

图2户撒刀——傈僳族“砍刀”2014年7月22日拍摄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传统金属工艺项目建设小组

2015年3月于北京

注:根据资源库建设“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考察小组采集及互联网等资料编辑整理。

编写人:陈金梅梁东洋

摄影:李友友段岩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好搜百科、中国网、齐鲁网等

名目: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云南省陇川县

编号:Ⅷ—41

2007年6月命名国家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项老赛男 1960年生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历史由来——户撒刀的由来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刀的由来有多个传说,主要有:

传说1:相传在很早很早的年代,有一个名叫兴过的年轻猎人爱上了附近寨子里老铁匠的女儿软诺。老铁匠擅长打刀,打出的刀剑削铁如泥。为了替女儿挑选一个聪明能干的郎君,老铁匠让所有求婚的小伙子在来年的浇花水节时

文档评论(0)

方世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105013000012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