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部编版).docxVIP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部编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

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第1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故事导入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出示图画)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课题,作者)

2.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⑦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注释: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望到旭日初升。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活动三:赏析诗句,感悟诗情

1.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明确:“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鸡鸣见日升”则是说鸡一鸣就见到太阳,从侧面渲染塔之高。此句与开头一句,一起造成峭拔之势。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补充资料: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讲述浮云典故。)

“浮云”一词最早出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被历代诗人所引用,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浮云也表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事物。多用于不在意的事物。

明确: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最高层—

文档评论(0)

小学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8年,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爱好写作,可提供中小学生阅读、写作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料心得,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