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1).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月夜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这首小诗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文题解读。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三、朗读诗歌

月夜/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四、品读诗歌

1.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五、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六、当堂背诵

萧红墓畔口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