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的工艺与装饰.docx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派旗袍”的工艺与装饰

从造型特征来看,清代旗女的氅衣应是旗袍的原型。但氅衣是外套,松直而宽大,两侧对称开叉高至腋下;旗袍则内穿不多,且追求称身合体,两侧叉位必然降低。从传世实物来看,1940年以前的旗袍通常较为宽松,开叉也很少有高过膝盖的,据旗袍老技师回忆,因为紧身程度和开叉高低通常被视为判别某种职业和身份的标志,旗袍无论长短,开叉位置一般在膝盖上下一寸处变化,良家妇女决不会穿过于紧身和开高叉的旗袍,大家闺秀的长旗袍开叉甚至只有三寸左右,只求便于行走即可。1940年以后,随着观念和潮流的变化,旗袍的合体程度提高,两侧开叉也随之上移,有些新潮人士甚至开叉至大腿中段上下,而一般民众所穿旗袍的开叉仍然定位在膝盖上下一左右。

限于服制,传统旗女之袍原无配领,清末民初时立领逐渐在服装上得到普及,造型多根据季节、品种、流行等因素在宽窄、方圆之间进行变化。“海派旗袍”的配领工艺与清末女装袄衫上的衣领工艺完全一致,与西式女装衣领缝制工艺不同的是,旗袍工艺是后配领,也就是领子和衣身分别制作好之后再用手工撬针连接而成,这样不仅解决了一次成型后领窝与领子处由于镶绲饰边引起的厚、硬的弊病,而且方便破损更换,有些旗袍则配有多个造型不同的领子,使一衣多样,常换常新。但1940年以后,这种方式则逐渐消失。

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纺织产业和商业的中心,上海一直是国内外面料商们的必争之地。而占尽天时地利的“海派旗袍”,选料上却奢俭自由,可塑性极强。自始至终,大量的洋绸、洋布、洋呢、蕾丝等新型面料都被用于旗袍中,由于机织面料图案新、色彩艳、质料细、牢度强、价格低,深受社会各阶层女性的喜爱。1930年开始,随着西方时尚潮流的影响,世俗风尚愈加趋利务实、追新逐异。有些夏装旗袍选用薄而透的洋纱、烂花绸,面料轻柔,花色精巧,衣内还要穿着同色或撞色衬裙,身动而色变,充满幻彩效果。有些则运用精美的蕾丝装饰在衬裙开叉处,随步态而卓显风情。此外,手工钩编也被用于旗袍设计中,当时上海的钩编名家冯秋萍女士还设班授徒,专门推广手工钩编技术,至今传世实物中仍然能见到手工钩编的丝质旗袍。

1920年以后,“海派旗袍”承接传统、吸收时尚,在简化大面积繁缛装饰的同时保留了领、袖、摆等边口的镶、绲、嵌等工艺,绲边配色方法丰富,有对比强烈的撞色法、协调保守的本料法、强调统一的压色法(黑、蓝、金等重色)等多种手法。受女学生“文明新装”的影响,“海派旗袍”以简洁、精致、细窄的单绲边最常见。有时也在领子、门襟、袖中、袖口、底摆处运用各种细巧的机制花边或进行绣花装饰,整身满绣的装饰手法被保留在婚礼服的新娘装中。1940年以后,配合无边饰、无纽式旗袍的流行,各种铜制拉链、揿纽被运用到旗袍工艺中,旗袍的右侧缝拉链以下被缝合至开叉处,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旗袍更加贴体成为了可能。此外,各种形状的盘花纽、不同材质的花式纽,以及隐形暗钩、暗扣被大量使用并适时地流行着。

文档评论(0)

学海无涯苦做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职业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