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四))——《牧歌》.docxVIP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四))——《牧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牧歌》《大漠之夜》教学设计

课题

《牧歌》《大漠之夜》

单元

4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两句一段,共四句,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悠扬飘逸的旋律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许多作曲家为其动人的旋律所倾倒,痣希贤曾把它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大漠之夜》描绘了一幅“月色徇庞、星光闪烁”的寂静而辽阔的西部大沙漠里,驼队缓缓行进、驼铃叮咚作响的画面。

学习

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

2、由听唱法引人视唱法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聆听具有不同地域音乐特色的乐曲、歌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3、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不同种类,并能感知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

核心

素养

描述

审美感知: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民族调式、大跳音程、悠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特点。通过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艺术表现:以歌曲为切入点,从演唱、欣赏入手,通过演唱、对比欣赏、讨论、分析判断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牧歌”的起源,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开扩艺术视野,感受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

文化理解:学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特点,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

了解中国“牧歌”和无伴奏合唱的小知识。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难点

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开扩艺术视野,感受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蒙古族民族风情图片。

说一说图片上是哪个少数民族?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1、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2、《牧歌》的原型,是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是蒙古族经典的民歌之一,也是蒙古族长调代表曲目,它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

3、蒙古族民歌:蒙古民歌大体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主要流传于牧区。

与长调民歌相对而言“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旋律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4、创作背景:1954年,翟希贤以蒙古民歌《牧歌》为主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将其改变为一首无伴奏合唱曲,着意于木,牧民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5、作者介绍:瞿希贤(1919~2008)

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有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电影音乐《青春之歌》,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飞来的花瓣》、无伴奏合唱《牧歌》等。

6、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描绘了游牧人民在草原茫茫无际放牧的场景。

7、教师范唱:教师跟着伴奏音乐频唱歌曲并讲解——速度缓慢、节奏自由、旋律舒展、曲调悠扬。

8、旋律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视唱旋律。讲解换气符号“V”

呼吸要求:缓呼缓吸

9、歌词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词,并讲解歌曲是一段体结构。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播放伴奏音频,指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总结长调和短调的特点。

对比欣赏:教师播放两种形式的《牧歌》并指导学生填表。

学生听老师介绍“牧歌”这种音乐体裁。

学生听老师介绍歌曲《牧歌》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根基和流行地区。

你知道蒙古族民歌可以分成几种旋律形态吗?

学生听老师介绍长调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内容和流传地区。

学生听老师介绍短调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学生听老师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听老师介绍作者,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和代表作品。

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并回答:歌曲描写了什么场景

文档评论(0)

techinf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