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著名织物“素纱禅衣”之谜?.docx

汉代著名织物“素纱禅衣”之谜?.docx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丝绸技艺中华名锦

建设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汉代著名织物“素纱禅衣”之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曾以“丝国”闻名于世。在世界纺织技术史上,我国的纺织技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领先的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

?一九七二年,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发掘了西汉初期的墓葬。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约一百余种锦绣灿烂的古丝绸文物。它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非常罕见的发现。这批瑰丽多彩的纺织品和衣物,正是“丝绸古国”具体生动的佐证。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珍贵的丝绸文物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七二年六月十七日,周恩来总理就指示:“出土尸身的衣着、帛文,非变质不可,请立即采取办法转移到冰室,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组织力量研究”。随后,在国家纺工部和文物局的牵头领导下,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绸文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在分析研究中发现,墓中出土的素纱禅衣和绒圈锦最为精妙,轻薄的素纱为衣料,厚茸的绒圈锦是禅衣的领袖镶边。整件衣服仅重四十九克,它突出地反映了汉初的缫纺技术,素纱的单丝纤度为十点二至十一点三旦(旦尼尔——蚕丝丝度单位)。绒圈锦的绒经由四根以上的生丝组成,相当于底经的五倍。并丝和捻丝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由于这些丝绸文物对研究西汉初期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及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史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国家对保护这些国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出土的丝绸文物在进一步腐朽,这些精美的文物根本不可能拿出来展示,这真是太遗憾了。古丝绸留存的最好办法就是复制。1986年,国家文物局把研究复制“素纱禅衣”的任务交给了南京云锦研究所。

?科研人员在分析研究了这件汉代著名的“素纱禅衣”后,把攻关的重点放在了织物的重量上。素纱禅衣是轻薄透明的方孔平纹织物,织物组织并不复杂。这件出土的禅衣,衣长一百二十厘米,通袖长一百九十厘米。连同衣领、衣袖的绒圈锦的镶边,整件衣服重四十九克。由于文物原件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时间里,自然损耗了一些物质,如果按原件的规模进行复制,则成品重量将大大超过原件。而这件文物的重量已是该文物最重要的标志和和特点,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重量。十三年来,经过反复试验,从蚕种的选择,蚕的喂养方法,蚕的规格都做了细致的研究,最后确定用九点一三旦的蚕丝来复制,比目前正常规格的二十至二十二旦的蚕丝细了一倍以上。衣领、衣袖的绒圈锦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起绒圈锦,放大后近似毛巾圈,锦面上绒线呈圈形,纹样主要以矩形、几何形线条为特点,也有小块面、角点子与地纹经回纹形等交替构成,在很窄的料子上迭套上述图形,难度也非常大。

?经过科研人员十三年的艰苦努力,1999年,这件稀世珍品终于研究复制完成,复制出的样品重量已达四十九点五克,与原件仅差零点五克。用去素纱衣料近九米,叠成十几层仍可清晰的看见下面的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用渺若淡烟、柔若无物来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再现了我国古丝绸的辉煌,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曾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做过报道。

文档评论(0)

学海无涯苦做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职业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