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造型的变迁.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派旗袍造型的变迁

1“海派旗袍”的产生

旗袍原为满族人的袍服。清代称编入“八旗”之人为“旗人”,因而旗人之袍被称为“旗袍”。

其中“旗女之袍”一直以北京为中心延续着宽大繁缛的形态,尤其在嘉、道之后,“旗女之袍”的形制开始被汉族女性接受并改进,形成了结构简单、装饰复杂、造型宽松、腰身平直、袖长至腕、衣长至踝,锦缎衣料、重镶复滚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后,在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倡导下,传统“旗袍”样式逐渐被抛弃,中国女性的形象伴随着精神面貌一起得到了解放,改变了长期以来束胸裹臀的装扮,着装上表现自然体态曲线美的观念得到推崇。

“首开风气之先”使20世纪初的上海成为中国流行时尚的最前沿,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崇洋风尚对民众的着装观念产生极大影响,尤其30年代之后,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和新生活运动的中心,“标新立异”的审美取向很自然地促使人们对传统旗袍的造型、结构以及穿着方式进行改良,由此成就了有别于传统式样的上海旗袍。一般把这种成型于上海、有别于传统、以上海风格为基调、流行于20世纪近四十年,并且现在仍有延续的民国改良“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

2“海派旗袍”的造型变迁

旗袍源于清代“旗女之袍”的衬衣和氅衣。“海派旗袍”的成型过程是对“旗女之袍”的造型、结构以及装饰风格逐渐改良的过程。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清末向民初的转折期,当时受留日女学生的影响,在上海出现了新式女装,这种以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搭配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戴首饰、上衣配下裙的“文明新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因受西式服装形态的影响,上海新潮女性的时尚装束日趋华丽矫饰,《海上风俗大观》中对当时所谓的“奇装异服”作了很形象的记载。此时正当是民国新旗袍改良成型的初始期,从形态方面看,旗袍之所以从原来“旗女之袍”的“宽松直身”向着“称身合体”转变,无疑是受到了西洋服装造型和结构的影响,只是碍于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的制约,着装的审美取向在短期内难于接受。

“海派旗袍”的最初样式是以无袖长马甲的形式出现的,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产生了民国时期的上海新旗袍样式。“海派旗袍”的早期形制与传统区别不大,除了衣身装饰上删繁就简外,造型窄长而修身;结构上则沿用平面裁剪,但细节处理略显着意,表现在:在直线造型基础上,将腋下与腰身部位略微收进、下摆略放、侧缝略微外斜、收腰则不明显、通常配以倒大袖,整体呈现修长而平直的形态。由于时世风尚的趋同现象,这种旗袍与同时期的“文明新装”在外轮廓造型上非常接近,只是在上下装结构上存在分与合的差异。1930年之后,“海派旗袍”除了肩袖部分仍大多采用连身平直结构外,身片处理则大量开始女装洋服连衣裙的造型方法,出现了前后身片的省道、长袖旗袍的腋下分割(开刀)等处理余缺的结构,这些造型修正使旗袍更加称身合体。此后,“海派旗袍”的形态基本稳定,细节则不断随流行而变化着,直至1950年初,“海派旗袍”一直是我国城市女性和乡村知识阶层女性的常、礼服的基本形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受意识形态导向的变化影响,旗袍被归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遭唾弃并迅速消亡,直至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海派旗袍”得到再度复兴,成为当今中国女性礼仪服装中的重要类别。

20世纪海派旗袍的工艺与边饰的变迁

20世纪“海派旗袍”的结构变迁与比较

20世纪“海派旗袍”的造型变迁之二

20世纪“海派旗袍”的造型变迁之一

文档评论(0)

学海无涯苦做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职业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