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风筝的历史渊源.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哈氏风筝的起源历史

自清未民初至今,哈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北京风筝具体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据,但史料记载明初皇帝为了安全原因几次明令禁止放风筝。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写道:“燕(今北京)旧有风鸢戏,俗曰亳儿,今已禁。”“禁止放纸亳”作为佐证,说明在明代北京地区放风筝的活动已经相当普遍了。明清时期是风筝技艺发展的高峰期。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不但有清明节北京地区放风筝的描写:“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挚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放前施放较胜。”还有对当时北京地区风筝制作水平的评价:“京师纸鸢,级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

清末文人沈太侔所著《春明采风志》中,有关于当时北京地区风筝样式的描写:“风筝摊,即纸鸢也。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篗,顺风放起,昼系线条,夜系红灯……三尺以上,花样各别,哪吒、刘海、哼哈二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蝶、蜻蜓、三羊开泰、七鹊登枝之类。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观之,逼真也。”

北京建城历史悠久,人口流动频繁,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自清代至今,北京居民主要由满族、汉族、回族构成。在清末时期,北京回族中经营饮食业、小商品手工业人员较多。我家是回族,三代人都是兼营小吃和风筝,其从业选择是与其民族就业习惯相符合的。哈氏风筝传统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社会中最常见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正是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使哈氏风筝逐渐发展出自身的一些独有的特点、风格。

哈氏风筝自清未开始以传统的家族作坊手工业生产模式为主,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生产。比如:由祖父带领家族内部的亲属制售风筝,家庭成员依照各自的特长,分管产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祖父也从未收过任何家族以外的人为徒。因手工业家族式生产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故不可能再收外姓人员为徒。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就地取材,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利用自身的技艺来制作社会广为接受的民间民俗的手工艺品。整个产销过程由自己掌控,方便灵活,以销定产。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全家参与经营。

哈氏老家在河北河间县果子洼村,这个村全部姓哈,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现在有4000多人在那儿居住,散居的要多于这个数目。据中央民族大学前院长哈经雄教授叙述:“我哈姓一族,源出西域。始祖哈剌卜丁、哈剌卜达兄弟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农历二月十二人仕中原,主要定居在明清之际的南京、河间等地区,历史上多次分散迁徙,族姓成员随之散落各地,生息繁衍,现已有568年矣。(引自《哈氏族群的历史》)

哈氏族人哈宝成先生退休后用了七年时间考证河北河间县志和清代武状元史,整理出了哈氏的家谱。哈氏风筝家族是哈氏族群第九世清代武状元哈延梁的后人。哈延梁(1714-1789年),直隶(今河北省)献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武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后因事变革职被削官为民,只能自谋生计。

文档评论(0)

学海无涯苦做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职业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